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教学教案查询 > 《数学广角》教学案例与反思

《数学广角》教学案例与反思_在线教学教案查询


《数学广角》教学案例与反思

    "数学广角"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本单元的例1首先通过统计表的方式列出参加语文小组和数学小组的学生名单。然后计算参加两个小组一共多少人?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这时,教材利用直观图把这两个课外小组的关系直观地表示出来。从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出,有3名学生同时属于这两个小组,所以计算总人数时只能计算一次。这个例题渗透集合的有关思想,集合思想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思想,甚至可以说集合理论是数学的基础。以前学习过的分类思想和方法实际上就是集合理论的基础,集合的理论都是比较系统、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本节课中,我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初步体会这种思想方法,为后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学生只要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就可以了,这也体现了"课程标准"所提倡的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课后,感慨颇多。下面选取了3个教学片断,略加分析,发表一些粗浅的想法。
    教学片段一:收集信息,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例1.
    师:这是三(1)班参加语文、数学课外小组的学生名单,观察这个表格,看看有什么发现?
    三(1)参加语文、数学课外小组学生名单
    XXXXXXXXX
    同位商量后汇报交流。
    生:从表上可以看出语文小组人数比数学小组人数少一人。
    生:我发现语文小组和数学小组前面3个人名字一样的。
    生:参加语文小组的有8人,参加数学小组的有9人。
    生:我从表上看到杨明、李芳、刘红3人既参加了语文小组又参加了数学小组。
    师:刚才同学们从这个表上发现了不少数学信息,谁能根据这些信息提数学问题。
    生1:语文小组人数比数学小组人数少多少人?
    生2:数学小组人数比语文小组人数多多少人?
    生3:语文小组和数学小组有没有17人呢?
    生4:语文小组和数学小组一共有多少人?
    解决生1、生2提的问题。
    学生很快得出答案。
    生:语文小组比数学小组少1人。9-8=1(人)
    生:数学小组比语文小组多1人。也是9-8=1(人)
    师:语文小组和数学小组一共有多少人呢?
    生:两个小组一共有17人。8+9=17(人)
    生:有3个人重复了,应该是14人。
    学生议论纷纷,两边相持不下。
    片段二:创设情境,探究体验。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发现了问题,有两种不同的答案,到底这两组一共有多少人呢?你们能不能想办法设计一幅你喜欢的图案,把这些学生的名字写在合适的地方。是别人一看就知道参加语文小组的有哪些同学,参加数学小组的有哪些同学,两个小组都参加的有哪些同学?看谁的设计既清楚又简洁,又有创意。
    学生小组合作设计图表。
    汇报交流

《数学广角》教学案例与反思。
    教师用展示台展示学生作品。
    生:我画了两个大苹果,左边苹果里写着语文组的8个人名单,右边苹果里写着数学组9个人名单。
    生:我把两个圆圈相交到一起,中间写重复的3个人,左边写语文组剩下的5人,右边写数学组剩下的6人。
    师:观察这两种设计,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生:我喜欢第一种,很容易看出语文小组、数学小组分别是那些人参加了。
    生:我喜欢第二个同学设计的,图很简单,还能看出哪三个人既参加了语文小组又参加数学小组。
    师:老师也设计了这幅图案 ,你们帮老师评一评好吗?
    课件出示两个空白集合圈。
    师:谁能帮老师填名单。
    生:语文组有杨明、刘红……。
    数学组有杨明、刘红……。
    生:把重复的3人排成竖的一队。
    师课件演示。
    生:还要改,将相同的名字只写一个,两个图中间的部分填写三个重复人的名字。
    师用课件演示两集合相交的过程。
    师:能说说每个部分分别表示什么吗?(课件演示:分别闪动)。
    生:中间表示既参加语文小组又参加数学小组的同学。
    生:左边表示参加语文小组的学生。
    师:他们参加数学小组了吗?
    生:没有。
    师:那该怎么说?
    生:左边是只参加语文小组,没有参加数学小组的学生。
    生:右边是只参加数学小组,没有参加数学小组的学生。
    片断三:数形结合,列式计算。
    师:根据这个图,谁能列算式来算一算。
    生:8+9-3=14(人)
    生:还可以是这样的:5+3+6=14(人)
    生:5+9=14(人)
    生:8+6=14(人)
    生:11+3=14(人)
    师:能说说每个算式表示的意义吗?
    生:语文小组有8个人,数学小组有9人,一共是17人,还有3人是重复的,所以要去掉,最后是14人。
    生:只参加语文小组的有5人,数学小组有9人,一共是5+9=14(人)
    生:语文小组是8人,只参加数学小组的有6人,因此一共是8+6=14(人)
    师:5+3+6=14(人)表示什么呢?
    班上顿时静了下来。
    师:看图想想。
    生:参加语文小组的5人,3个人既参加语文小组又参加数学小组,参加数学小组的6人,一共是14人。
    .
    .
    .
    .
    .
    .
    教学反思:
    这一课教学过程基本上实现了教学设计的意图,让学生体会到了"集合"这一基础数学思想在生活中实现运用,以及这一知识对解决我们生活的实际问题的重要性。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能积极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积极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体会到数学知识的有用价值,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爱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索创新的兴趣。
    当学生解决两小组一共有多少人时,答案有了争议,两种答案的学生都说出了自己的理由,学生的思维得到了碰撞,学生都想正确的答案是多少。而

《数学广角》教学案例与反思老师此时没有及时肯定哪个答案,而又创设了另一个问题情境,让学生设计图案来解决这个问题。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提倡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知识经验和独特体验,用自己的方法来发现创造。学生在一次次的肯定中,学习动机得到激励,进而产生更强的学习动机。
    二、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提供学生实践操作的机会。
    现代教育理论主张"让学生动手去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因此教学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实践活动空间,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本节课创设了让学生设计图案,学生设计的图案很多。可见,创造源于实践,提供实践操作平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的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注重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发展学生思维。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以及不同的发展潜能。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这些个性差异,应允许学生存在思维方式的多样化和思维水平的不同层次。本节课学生
    共用了5种方法来计算两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我也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新课改下的数学课不仅是让学生掌握固定的运算方法,也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本节课虽然完成了教学目标,也有不足之处:
    1、强调过程与教学时间的矛盾依然存在。
    《数学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教学要注重过程,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实践感知,强调学生的体验,这是新课改的方向。我在本课设计中,比较注重过程,注重学生的体验,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设计图案并填写名单,汇报就有少数同学说没写好。要是等所有的同学都写好,本课教学任务就很难完成,还有展示学生作品时,许多学生都设计得很好,由于时间的关系,不能一一展示。应该说强调过程与教学时间的矛盾仍然存在,但如何处理好强调过程与教学时间之间的关系,需要进一步地探索和研究。
    2、应该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
    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应该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学习中。这样才能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我在本课利用直观集合图说各部分表示的意义时,找了少数的同学说了一下,就过渡到下一环节。但到了后面的列算式解答时,学生根据直观图写出了不同的算式,说算式的意义时有同学不会说了。部分学生还没理解直观图左侧和右侧的意义。教师应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三个部分的意义,学生印象深刻了,全体学生有了思考的过程,这样后面就不会出现问题了。

三年级数学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