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教学教案查询 > 拿来主义教案7

拿来主义教案7_在线教学教案查询


文章来源www.3edu.net
    一、简介背景,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讽刺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最初发表在6月7日《中华时报》副刊《动向》上,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本文写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而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共政策,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 
    为了维护反动统治,蒋介石提倡以"四维"(礼、义、廉、耻)和"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内容的所谓"新生活运动"。于是文化界的反动文人随之叫嚷"发扬国光",掀起一股复古主义的逆流,以此来对抗革命文化的传播和发展。由此可见,"媚外"与"复古"二者紧密配合是国民党反动政权和一些反动文人的基本特点。 
    而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作"洋奴"和"西崽",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  
    为了促进革命文化的健康发展,1934年前后在左翼文艺队伍中进行了对文艺大众化和文艺新旧形式等问题的讨论。在讨论中,有些同志受"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影响,认为"采用旧形式"就是"机会主义","类似投降"。根据文章内容来看,当时一些青年看到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文化侵略,出于爱国主义热情和对国家民族前途的关心,对一切外国的东西部有一种恐惧心理。 
    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糊涂观念。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为了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拿来主义》(板书标题),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正确主张。文章中着重谈的是如何对待外国文化的问题,但鲁迅先生提出的主张也足以批驳那些对本国文化的错误观点。因此,"拿来主义"完全适用于对待一切文化遗产。 
    二、体味文中词语的讽刺、幽默的效果。  
    读课文每一节 ,体会语言特色
    鲁迅的杂文"嘻笑怒骂皆成文章",语言风格:犀利、幽默、讽刺。  
    请学生找出文中有关例句,具体体味。  
    1、 例:捧着"几张古画""一路的挂过去"
    "捧"刻画恭敬的媚态,
    "几张"显得相当贫乏,却一路张扬,见得多么寒伧可怜,可鄙可笑。  
    2、"活人替代了古董","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反语。媚外求荣又出新的花招,愈演愈烈,讽刺强烈。  
    3、"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丰富""大度"应加双引号,反语讽刺其不自量力。 
    4、学生质疑  ,讨论、 进一步品味先生用词的犀利、讽刺的效果。 
    五、归纳本文中心 
    1、"拿来主义"的含义 
    它是鲁迅先生的创见,是一种形象的说法,即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吸取精华,剔除糟粕。与毛泽东同志倡导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精神完全一致。
    2、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本文中心包含四个要点: 
    ①批判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卖国政策, 
    ②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 
    ③阐明对文化遗产的正确主张, 
    ④指出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的必要性。  
    六、总结本文的论证艺术。   
    1.比喻论证(8、9段)------用有相似点的事物打比方。 
    2.类比论证(第3段)------用同类事物相比较。 
    3.对比论证(8、9段)------用性质相反事物作比较。 
    七、拓展延伸
    如何看待我国每年引进外国大片这一现象。


文章来源www.3edu.net

高三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