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教学教案查询 > 配乐古诗的制作

配乐古诗的制作_在线教学教案查询


配乐古诗的制作

    【教学内容】
    《小学信息技术》(北京师范大学信息科学学院编写)第二单元“用计算机创作多媒体作品──音乐和声音”。
    【学生分析】
    本课所教授的是四年级学生,这些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PowerPoint的制作技巧,所以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
    【设计思路】
    动员—明确任务—一起分析具体制作方法,教授新知识—学生小组合作完成作品—作品展示(互相评点)。
    【教学目标】
    1.学会在PowerPoint中插入声音及声音的播放控制。(新授内容)
    2.实践应用插入图片、背景、设计版式、艺术字、自定义动画(已有知识),制作声形并茂的配乐古诗演示幻灯片(意义构建)。
    【教学过程】
    师:今天我想和同学们进行一次对抗赛,行不行?
    生:行。
    师:比什么呢?比朗诵古诗! 谁愿意接受我的挑战?(请两位同学来朗诵古诗。)
    师:该轮到我了,我可有绝招。(教师配合制作好了的《望天门山》课件来朗诵。)怎么样,我和他们谁朗诵得更好?
    生:老师的好,因为老师的朗诵有音乐、有配画。(可能有的同学会指出比赛不公平,如果他们也有这样的作品来配合,他们就可以超过老师。)
    师:那你们想不想也制作一个这样的作品,然后我们再来一次对抗赛,看同学们能不能超过老师?
    生:想!
    师:好,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配乐古诗的制作。
    师:同学们想一想,要制作这样的作品,需要做哪些工作呢?
    生:(自由发表意见)选好古诗;理解意境;配好画面;选好音乐;设置动画;分工合作等。
    师:选古诗、理解意境、插入图片我们已经在前几节课学会了,这节课我们主要来研究插入音乐与动画的设置好吗?
    生:好!
    师:同学们这部分知识想怎么学呢?是想自己学还是由我来教?
    生:自己学。
    师:你们想怎么学呢?
    生:我们小组研究学习;我们看书来学习;我们上网看看网上有没有资料……
    师:同学们的方法都不错,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快地掌握这些知识,老师还在古诗网在线学习栏目中为同学们准备了“在线学习”栏目,有信心的同学可以下载网上的实例分析来学习,也可以看网上的电子图书来学习,还可以看“跟我做”中的教学录像片来学习。下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来学习吧。别忘了老师也是你们的好帮手。开始学习吧。
    (学生利用多种方式学习。)
    师:同学们学会了吗?能说说怎么学的吗?
    生:我是通过下载实例分析学会的;我是看书学会的;我是看电子图书学会的;我是看“跟我做”中的教学录像学会的……
    师:既然你们都学会了,我想检验一下你们是不是真地学会了。出一个小实例考考你们。老师在制作这个作品的时候遇到了这样几个问题,如:声音不能背景播放;古诗的出现顺序不对;诗句不能自动出现等。谁愿意帮我解决这些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和印象。)
    (学生解决教师准备的一个个小难题。)
    师:看来同学们是真地学会了。刚才你们说要“分工合作”来制作,现在就分分工吧。
    (学生积极讨论如何分工。)
    师:你们小组是怎么分的?能跟大家说说吗?
    生:监制:×××;音响:×××;朗诵:×××;制作:×××。
    师:你们分工的方法不错,其他组也可以借鉴。同学们制作上有没有什么困难呀?
    生:没有了,老师,我们想开始制作了。
    师:在制作过程中同学们可以把好的方法发表在古诗论坛中和大家交流。
    (学生开始以小组的方式分工合作,老师深入到各小组中协助学习完成作品。)
    师:下面来展示一下你们的作品好吗?哪个小组先来?(一共找四组进行展示。)
    师:哪个小组来评一下这组同学的作品?
    生:首先,这组同学的几个难点都解决得比较好,如声音一直播放,其他的对象是自动播放的。音乐配得也很好,体现了古诗的意境。
    师:好了,我们就展示到这里。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可以借助计算机把以前在语文中学习的古诗表现得更精彩、更有意境。下课的时间快到了,同学们说说这节课的感受好吗?
    (学生述说本课感受。)
    师:大家讲得都很好,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更上一层楼。下课。
    【专家总评】
    《配乐古诗的制作》这节课选自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审定的《信息技术》第三册中的《用计算机创作多媒体作品》,《配乐古诗的制作》这节课结合教学实际大胆尝试,将信息技术教学与语文有机地整合,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新教材、新教法教学思想。
    新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既要关注学生的未来生活,也要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本课在如何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探讨新教法上做了大胆尝试。在课堂教学上为学生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生活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合作,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一、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重建师生课堂生活是本节课的重要目标之一,信息技术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最大特征之一是它具有较强的“可自学性”。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上我们放弃了“以教为主”,而是“以学为主”。“以学为主”的基本思想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教师、学习伙伴等)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
    1.正确认识学生
    ①“以学为主”的教学活动是建立在丰富的教学环境和学习资源基础上的。在这种教学环境中,教师的主要技能表现在环境构建和资源利用与设计上,而不仅仅停留在教学讲解水平和表演能力上,所以在课前教师就创设了一个教师与学生比赛诗歌朗诵的情境。学生和教师比赛朗诵其实是不公平的竞争,因为教师借助了计算机,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产生与教师一争高低的热情,由此非常自然地引出《配乐古诗的制作》。
    ②“以学为主”的教学方式不是一句空话,该课授课教师在本节课以层次丰富的“任务”为基础,以任务推动学习,以任务贯穿学习。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如何制作配乐诗词,更重要的是完成了一件作品,成功后的喜悦洋溢在每个学生的脸上。
    出示课题后,怎样才能把这个作品完成得更好?同学们集思广益,总结出“选好古诗、理解意境、配好画面、选好音乐、合理设置、分工合作”的思路。这么多任务如何去学习?让他们自己作出选择。大家一致选择自学。所以,在日常教学中不是我们的孩子不会学,而是我们老师不敢让他们自己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的课堂教学绝不能像过去那样,不顾儿童的生活经验和思维方式,采用以灌输为基本特征的接受式学习方式,而应代之以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合作等新型的学习方式。
    在“以学为主”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也充分考虑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分工合作,成立制作小组,其中包括导演、美工、朗诵、音效。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合作,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取得意义建构的效果。在学生自学过程中,教师充当学生学习的合作者,走到学生中间,参加学生的讨论,从中获取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信息,为有效调控教学作好充分的准备。
    2.正确认识教材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课程改革对新课程提出的新要求,也是这节课的新突破。课前,教师为学生准备了一个“复华小学古诗网”,内容包括:必背古诗、在线学习、古诗论坛、实例下载等。网上有小学阶段必背的80首古诗并配以插图和背景音乐。复华小学古诗网提供的“在线学习”栏目是一个闪光点,其中有电子图书、跟我做、实例下载等。“电子图书”包括如何使用PowerPoint。在“跟我做”中有教师视频和音频,向学生介绍了如何操作。另外,还可以利用“实例下载”将教师的实例下载,分解各部分功能,从中学习如何制作配乐古诗。
    3.新型学习方式中的教师作用
    新课程强调尊重学生主体性,改变过去单一的接受式学习方式,倡导具有开放性、活动性的新型学习方式。这节课采用的是学生自学,分工合作的方式。课堂开放以后,可能有的教师会问:教师的作用到哪里去了呢?教师的人格魅力体现在哪里?教师的作用是否削弱了?实际上,教师的作用不是削弱而是加强了。这种基于网络资源的教学要求教师的目标意识要更强,要从整体上考虑课堂教学的育人目标;创新意识要更强,一切从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出发;合作意识要更强,教师要从体现教师权威的高高的讲台上走到学生中来,和学生一起探讨与交流;调控能力要更强,在开放性的课堂教学中,很多情况是无法预料的。学生怎样才能学得更好,学习效率如何,都要求教师有合理的调控,在与学生学习探讨的过程中要善于抓住问题,适时地通过网络进行反馈。比如在学生制作过程中,教师发现声音与图像先后顺序容易出错,就应该及时通过广播进行反馈,请同学帮助来解决问题,这样既解决了问题,又增加了同学的成功感。
    二、让学生在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过程中体验积极的情感与态度
    本次课程改革要求,通过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过程中体验积极的情感与态度。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我们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尊重学生的个性思维,采用学生喜欢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主动探求、主动合作、主动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学生体验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自然也能培养了积极的情感与态度,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教师的作用是设计任务,创设环境,组织学习。对采用其他方法解决不了的问题,学生可以在留言本上向教师发问,教师及时地对问题进行解答。
    三、重视学生之间的评价
    这节课还有一个突出特点是学生之间和学生自身进行评价。目前,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方式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和学生自评。《配乐古诗的制作》这节课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评价中的评价对象也从教师转到了学生,评价的标准从知识转向了能力,即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当然,这节课中教师已经从中心主导地位转变成了知识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及学习者的伙伴。所以,对教师评价的标准应该为是否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有利于学习的情境,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动机、主动精神,使学生保持学习兴趣,以及是否能引导学生加深对基本理论和概念的理解等。本节课最后是展示学生作品。教师改变以往教师评价或学生评价后教师总结的方式,而是放手让学生互相评价,让学生自己评价,从学生的角度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尽量鼓励学生先发现别人的优点,看到别人的优点。学生这么做,说明他已经掌握了知识;能对别人的作品提出意见,说明他在理解上有独到的见解,应该给他机会去发表;引起争论不是坏事,说明学生对教学目标掌握了,转化成了自己的知识,完成了意义建构。教师也可以适时地对讨论不清楚的问题给予指导,帮助学生进行意义建构,在学生互评的同时也鼓励学生自评。学生们理想的学习成果可能与实际的学习成果有一定的差距。让学生对学习成果自我评价不仅有利于学生,也可以改进课程或教学的设计,其意义在于重视学习主体,重视学生的反思,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自评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反省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在思考中进步,避免了学生互评后难为情的情绪,也给了学生学习的动力。
    这是一节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探究学习为主的教学。可能有的教师要问,最后要不要老师对这节课进行总结。学生的作品和学生互评、学生自评就是最好的总结。
    【课后反思】
    本课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学生在明确的任务情境中,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落实得比较好。但是,教师在上课初导入的作品多多少少限制了学生的创造力。如果能想办法再进一步开启学生的创造能力,这节课就更完美了。




小学信息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