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教学教案查询 >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学参考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学参考_在线教学教案查询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学参考    ──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通感
    ●课文说明
    一、课文题目
    “千篇一律”指艺术创作中的重复,“千变万化”指艺术创作中的变化。“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是说在时间的持续、空间的持续或时间、空间的综合持续中,艺术创作的重复与变化。
    本文以介绍建筑创作为主要内容。建筑是时空艺术。“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指在时间、空间的综合持续中,建筑创作的重复与变化。重复与变化相互矛盾,相互统一。如果只强调重复,作品往往毫无二致;只注重变化,作品又往往杂乱无章。一个成功的建筑创作则是重复与变化的辩证统一体。
    副标题中出现了“通感”一词,这里不是修辞格意义上的“移用”“移觉”,而是事物间具有共性或共同特点的创作在人的认识上的一致反映。“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通感”,即音乐、绘画、建筑创作都追求在时间持续或时间与空间综合持续中的重复与变化。
    二、课文内容
    本文可分三个部分。第1段是第一部分,指出在有持续性的作品中,创作上的重复与变化尤为重要。第2段至第7段是第二部分,举例介绍音乐艺术、舞台艺术、绘画艺术创作的重复与变化的特点。第8段至16段是第三部分,举例介绍建筑创作的重复与变化的特点,还指出当前城市建筑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第1段应视为理解全文的“纲”,包括以下几个意思:①艺术创作既要有重复,又要有变化;②作品的“持续性”包括三种:一种是时间的持续,一种是空间的持续,一种是时间、空间综合的持续。之所以是时间、空间综合的持续,是因为作品在时间转移的持续中出现了观赏者的参与,便同时产生了空间的持续;③在有“持续性”的作品中,重复和变化特别重要。
    第2、3段明确指出:“音乐就是一种时间持续的艺术创作”“音乐中的主题和变奏也是在时间持续的过程中”。而第2段侧重从乐曲的乐句、乐段的重复让读者领会乐曲的整体美。第3段则以“舒伯特的《鳟鱼》五重奏”为例,把主题与变奏的辩证统一关系惟妙惟肖地表达出来。
    第4段强调舞台艺术(指与音乐分不开的舞台艺术)是时间、空间综合持续的艺术创作。观众又看又听,在舞蹈动作和音乐旋律的重复与变化中得到美的陶冶。
    由第5段可以得知,绘画艺术有时也是时间、空间综合持续的艺术创作。第6段介绍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时,强调“它的手卷的形式赋予它以空间、时间很长的‘持续性’”“在重复之中同时还闪烁着无穷的变化”;第7段介绍李公麟的《放牧图》时,指出“就像一首乐曲,用‘骑’和‘马’分成几个‘主题’和‘变奏’的‘乐章’”。虽是不同内容的绘画作品,但读者不难体会出,在时间与空间的不断持续中,绘画创作在重复中的变化。各门类艺术在某些方面往往是相通的,这种重复中的变化与音乐中主题与变奏的变化关系又多么相似。
    课文第8段过渡到对建筑艺术的介绍。作者以时间、空间的持续,重复与变化的统一,表现中国古今辉煌建筑的和谐美。
    第9段介绍人民大会堂的几十根柱子。作为建造人民大会堂构件的柱子全都相同,是简单重复;而不同的是,这些柱子在组合排列中“这一列和另一列柱在高低大小上略有不同”。在时间、空间的持续中,作者强调“重复”给这座殿堂带来的庄严、肃穆、雄伟、瑰丽。
    第10、11段介绍世界建筑史上的璀璨明珠──故宫。作者以人们熟悉的故宫中轴线上的“前三殿”“后三殿”为例,说它们“大同小异的重复,就更像乐曲中的主题与‘变奏’”;而东西两侧的廊、庑、楼、门,“以重复为主但亦有相当变化的‘伴奏’”。这里既有变奏,又有伴奏;既有运用各种手法烘托主题曲的变化重复,又有配合主要器乐演奏的其他器乐的伴奏,真是重复多变,多彩多姿。故宫的建筑组群、殿堂、楼阁、廊庑处处体现了“千篇一律”,乃至每座建筑的许多构件和构成部分都是无尽的重复,但在时间、空间的持续中,人们以一定的审美情趣的欣赏,发现故宫“整个景色、轮廓、光影,却都在不断地改变着”。作者总结道“空间与时间、重复与变化的辩证统一在北京故宫中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第12段简略介绍颐和园里的谐趣园(颐和园中的园中之园)。园中央是一个荷池,环池建有13座楼台亭榭。文中说的“也可以看出这点”,指的是13座(知春亭、引镜、洗秋、饮绿、澹碧、涵远堂、湛清轩、瞩新楼、澄爽斋等)各式建筑与颐和园的建筑整体顾盼呼应,交相辉映,在时间、空间的持续中,达到了重复与变化的辩证统一。
    第13段和第14段联系起来看,介绍建筑上“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如果说长廊的柱子是“千篇一律”,那么乐寿堂回廊墙上的花窗便是“大统一中的小变化”了。从游览顺序看,花窗先出场,廊柱随其后,花窗的变化与廊柱的重复各具情态,和谐统一。
    第15段,在前几段举例、分析的基础上,再次明确指出:无论是个体建筑还是群体建筑,“往往都以建筑形象重复与变化的统一而取胜”。建筑是音乐,建筑是绘画,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统一是音乐、绘画艺术的特点,更是建筑艺术不可缺少的。从另一个意义上说,音乐、绘画带给人以美的享受,建筑艺术同样给人以美的启迪,正如美学大师宗白华先生说的“建筑形体的抽象结构,音乐的节奏与和谐,舞蹈的线纹姿式,最能表现吾人深心的情调与律动”(《略谈艺术的“价值结构”》)。
    课文结尾段,笔势一推,生动、形象地举出建造的楼房“‘千篇一律’到孩子哭着找不到家”“‘千变万化’到令人眼花缭乱”的不尽如人意的现实,为我们的建筑师们,为今后的建筑事业的发展提出更高要求。
    ●解题指导
    一、这道题训练对重要语句的钩玄。
    这句话强调了艺术创作中重复与变化的重要性。只有在时间持续、空间持续、时间与空间持续中才能表现创作的重复与变化。如文中第3段举的例子,它的主题与变奏,重复与变化,就是在时间持续中表现出来的。
    二、本文主要介绍建筑艺术的创作。这道题训练对段内主要内容的筛选(可用原文的话,也可用自己的话)。
    段落
    内容
    特点
    共同之处
    9
    人民大会堂的几十根柱子
    这一列和另一列柱在高低大小上略有不同,但每一根柱子都是另一根柱子的完全相同的简单重复
    一切优秀的个体建筑或者组群建筑,都以建筑物形象重复与变化的统一取胜,既是千篇一律,却又千变万化
    10、11
    北京故宫的前三殿、后三殿,廊、庑、楼、门等
    在时间持续的同时,空间也连续着“流动”,时间与空间,重复与变化的辩证统一在北京故宫中达到了最高的成就
    12
    颐和园中的谐趣园
    (与北京故宫相同)
    13
    颐和园的长廊
    无尽的重复,千篇一律之尤者
    14
    回廊墙上的花窗
    各具一格,千变万化
    三、这道题在“提要钩玄”的基础上进行“迁移”能力的训练。
    我们熟悉的乐曲,如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钢琴协奏曲《黄河》,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等。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中描述卢沟桥石柱的狮子:“每个柱头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翼翅,把音乐艺术与建筑艺术联系起来。乐曲中主题与变奏(或伴奏)随时间持续表现出的重复与变化,石柱的千篇一律与石刻狮子的千态万状,在时间与空间的持续中重复与变化,音乐与石刻,流动与静止,虚幻与实在,给人感觉多么相通,多么和谐。
    ●教学建议
    课文中有些建筑学和美学知识不易理解,给学生自读带来一定困难,这就需要在教师指导下完成。
    一、分步阅读,提出每步完成的阅读任务。
    初读,只要求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概括各部分的基本意思;二读,要求能抓出各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和关键语句,会提要钩玄;三读,要求学会细琢细磨,咀嚼赏鉴,对课文的构思、情趣、语言、写法等有一定的评价。
    二、增强对重要词语的认知意识。
    对词语的认知是一种阅读能力。散落在文中的一些重要词语,一是要敏锐地感觉它,二是准确地理解它。比如本文第1段中,“所以同时也具有时间的持续性,成为时间、空间的综合的持续”中的“同时”;第11段中,“在时间持续的同时,空间也连续着‘流动’”中的“流动”等等,这都需要认真揣摩、体会。在长时间的阅读中提高对词语的认知意识。
    三、难于理解的内容,求同存异。
    对课文中专业知识较强的内容,不必深究,如遇争议,可以求同存异。比如对第1段的理解,有人理解为“时间持续”和“空间持续”;有人理解为“时间持续”和“时间、空间的综合持续”;有人理解为“时间持续”“空间持续”和“时间、空间的综合持续”。
    ●有关资料
    作者简介
    梁思成(1901—1972),中国现代建筑学家,建筑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广东省新会县人。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东京,1972年1月9日卒于北京。1923年毕业于清华学校。1924~192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获学士和硕士学位。1927~1928年在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研究世界建筑史。1928年回国工作,创办东北大学建筑系并担任系主任至1931年,他是中国建筑教育的开拓者之一。1931~1946年任中国营造学社法式主任,研究中国古代建筑。1933~1946年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通讯研究员和兼任研究员,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46年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并担任系主任直至逝世。1940年10月至1947年,任美国耶鲁大学聘问教授、联合国总部大厦设计委员会成员。在此期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授予名誉文学博士学位。他从1949年起先后任北平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和北京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1953年起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又于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梁思成长期研究中国古代建筑,为中国建筑史的研究做了开创性的工作。他在中国营造学社期间,首先应用近代科学的勘察、测量、制图技术和比较、分析的方法进行古建筑的调查研究,发表了《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考》、《宝坻县广济寺三大士殿》、《平郊建筑杂录》、《正定古建筑调查报告》、《大同古建筑调查报告》、《记五台山佛光寺建筑》等调查研究专文十多篇。他对中国建筑古籍文献进行了整理和研究,并根据实物调查和对工匠实际经验的了解,1934年写成《清式营造则例》等着作。1931~1945年,梁思成和他在中国营造学社的同事对15个省2000多项古建筑和文物进行了调查研究,积累了大量资料。他根据这些资料,1943年写成《中国建筑史》一书,第一次对中国古建筑特征及其发展历程作出系统的论述。
    梁思成从50年代起,热情宣传祖国建筑遗产,撰写《北京──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我们伟大的建筑传统与遗产》、《中国建筑的特征》等文。他十分重视吸取古建筑的精华以创造具有民族特征的新建筑,写有《中国建筑与中国建筑师》、《建筑创作的几个重要问题》、《进一步探讨建筑中美学问题》等文。他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等重要建筑的设计的领导人之一。1963年为纪念唐代高僧鉴真东渡日本1200周年,他作了扬州鉴真纪念堂方案设计。在此期间,他继续从事研究工作,着有《营造法式注释》(1983)等专着。
    梁思成的着作已编成《梁思成文集》四集出版(1982~1986)。他的专着A Pictorial History of Chinese Architecture(《中国建筑史图释》)于1984年在美国出版。
    (选自《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市规划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


高中教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