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教学教案查询 > 2010年高考语文作文材料丰富复习

2010年高考语文作文材料丰富复习_在线教学教案查询


文章来源自3edu教育网
    【能力点睛】
    材料丰富,是指内容丰富,是在基础等级“内容充实”基础上的更高一层的评价标准。高考作文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是内容单薄,内容单薄的主要原因是平时缺少甚至没有积累。这个积累应当包括阅读积累、生活积累、审美积累等多个方面。平时积累多,考场上自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样,高考作文内容往往会呈现一种“丰富”的状态。
    【达标要求】
    1.要确立正确的写作观。中学阶段的写作往往是被动的过程,同学们必须按照一定的指令,在一个固定的范围内思考问题、感受生活,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同学们思想感情的自由发挥。但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高考题不可能等你来了真情实感才给你出,并且出的题目正好符合你此时此地的真情实感。所以,同学们应该学会在特定的情境下,调动自己的思想与感情。我们写文章时也可以这样:我们平时忙于学习,很少有时间思考人生,思考社会,回忆亲情,感受友谊,借作文之机,整理一下自己的思绪,认真地想一想那些让我们感动、让我们觉醒的生活片断,这本身就是提高我们生命质量的一个过程,我们要珍惜这一次一次的写作机会。
    2.要重视平时的积累。高考作文尽管范围很广,但从大处来说,无非是自己、自己与他人、自己与社会、自己与自然等几方面话题,如果在乎时阅读时就这些方面多思考,积累一些有用的材料,考场上就不愁没有东西写了。平时可以分门别类地收集、整理、归纳知识材料,构筑自己的知识仓库。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八个方面加以积累,即“我与自我”、“我与他人”、“我与教育”、“我与哲学”、“我与历史”、“我与自然”、“我与社会”、“我与宇宙”等。
    3.要学会多角度的思考问题。最简单的,可以先从正面,再从反面;或先说必要性,再说可行性,最后说效果;还可以从结构、功能、过程的角度分层思考;还可以从个人、集体、社会这样的分层角度思考。平时要练习自己多进行相似联想、相关联想、对比联想的练习,扩展自己的思考问题的角度。比如关于“快乐”的话题,如果从多个角度思考,“快乐”的原因是很多的。战胜自己是不是快乐?拥有平静安宁的心境是不是快乐?坦然地面对苦难是不是快乐?坦然地面对荣誉是不是快乐?……如果能多想几个角度,再从这些思考中总结出一些共性的东西,这个文章的内容就非常丰富。
    考场评分细则将“材料丰富”分成三个层次,即达到要求(基本符合该评分点要求)、比较突出(全面符合该评分点要求)、突出(全面符合该评分点要求,且有优异表现)。“达到要求”可给3-6分,“比较突出”可给6-12分,“突出”可给12-20分。
    【经典回放】
    经典试题(一)
    (2006年安徽高考作文题)自然是一本书,社会是一本书,父母是一本书,老师是一本书,同学是一本书,自己是一本书……人生经历中,各种接触、交流的过程都是“读”的过程。读是面对,读是探索,读是了解,读是感悟,读是品味,读是沟通,读是超越……请以“读”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⑥不得抄袭。
    文题诠释
    话题的材料指向明确,范围清晰,我们完全可以在这个范围内去立意。如从读懂人生这本书方面立意,从读懂了父母的良苦用心去立意,从读懂某一人物(历史人物,生活中的人物,或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等)去立意。但写作时还要注意两点:一是怎么“读”,为什么要“读”以及在“读”的过程中自己确有收获,这方面的问题要结合自身实际,突出重点,深入思考,写出思想,写出个性。二是对“读”本身要加以剖析,不宜只停留在一般认识、了解、熟悉的层面,而要突出层层推进的特点,使认识、了解、熟悉的过程显示出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深刻性和独特性,从而使人感到你的这种“读”是富有力度和深度的“读”。
    经典佳作
    读?感悟
    安徽考生
    午后的阳光缓缓流动。一捧清茗,任目光轻盈地抚过书页。心灵在温暖的空气中感悟、升华。
    读是感悟。
    读庄子,读到的是空灵与澄净。心如澄澈秋水,行若不系之舟。他甘愿做一棵守护月亮的树,他甘愿“曳尾于涂中”,为的只是守护那纯净的心灵之树。
    读李白,读到的是潇洒与不羁。“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铸就了他的豪迈与飘逸;“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激荡着他的自信与博大。酒人豪肠,七分酿成月亮,剩下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读司马迁,读到的是刚直与坚韧。面对残酷的刑罚,面对众人的嘲笑,他没有屈服,他依旧屹立在历史的峰巅上。“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刚正不阿,留作正气满乾坤;幽愁忧愤,着成信史照尘寰。正是太史公的凛然正气,才能使得他站在人生的高峰上呼啸:“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读李清照,读到的是凄婉与哀伤。“花自飘零水自流”,是怎样的一丝惆怅。“梧桐更兼细雨”,是怎样的一缕忧伤。“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是怎样的一种悲壮。“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又是怎样的一帘忧伤。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茵。品读苏武,读出的是忠诚,悟出的是伟岸。
    我自横刀向天歌,去留肝胆两昆仑。品读谭嗣同,读出的是正气,悟出的是坚韧。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品读林妹妹,读到的是“半卷湘帘半掩门”的羞涩,读到的是“口齿噙香对月吟”的凄美,悟到的是“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其谁”的愁怨。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流浪远方。品读三毛,读到的是身处大漠却热爱生活的乐观爽朗,读到的是怀抱天堂鸟笑意盈盈的脸庞,悟到的却是快乐的心底里深入骨髓的忧伤,悟到的却是痛失爱人后弥漫在生命中的绝望。
    读书是感悟,读人更是感悟。感是“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的微笑,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彷徨。悟是“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朦胧,是“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的慨叹!
    漫漫人生长路,在悠然的午后时光感动,在静谧的午夜时分流泪,在微明的晨光熹微中彻悟,不失为美丽的境界。
    因为读书,因为感悟,
    心灵得以升华,生命得以升华!
    达标秘诀
    这篇文章被阅卷老师判为满分。从内容上看;该文紧扣话题“读”,围绕“读”和“感悟”这两个关键词构篇,中心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挚;从表达上看,该文选用了散文诗体裁,段落排比,结构整齐;语言整饬而又富于变化;从特色上看;该文意蕴极深厚,结构很美观,用料颇丰赡,征引十分广博,具有浓郁的文化韵味和鲜明的个性色彩。总之,人们读此文。一定全觉得该考生平时善读善写,基础扎实,积淀丰厚,写作极有灵性。
    经典试题(二)
    (2005年浙江高考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唐诗曰:“一叶落而天下知秋。”宋诗云:“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一叶飘落而知秋,一叶勃发而见春。寻常细微之物往往是大千世界的缩影,无限往往收藏在有限中。
    请以“一枝一叶一世界”为话题,自拟标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1)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2)自定立意,角度自选。(3)除诗歌外,文体不限。(4)不少于800字。(5)不得抄袭。
    文题诠释
    这是一个很有哲理意义的话题。“一叶落”、“一枝杏”都是局部、有限,而“天下秋”“满园春”则是整体、无限。从局部、有限的认识可以推知整体、无限的状况,正如成语所云“窥一斑而见全豹”。写议论文要说清这一对范畴的关系,可以举大自然、人类社会的例子,但一定不可以事实罗列代替逻辑论证,此篇很容易落入以叙代议的误区,必须小心。同样写抒情类文章也不能在平面上铺陈,要有层进感。以上两种文章最好要有一个段落安排表现这样的意思,即从局部推全体的思想方法不可滥用,对处在变化发展中的事物尤其如此。如评价一个人,不能说这人曾偷过,所以现在依然是贼。写叙事类文章大可截取一个断面来表现,能表现所分析的中心即可。
    经典佳作
    山水人文看华夏
    浙江考生
    千年万载,华夏一直在吟啸着,那吟啸声便回荡在千般丘壑,万斤巨澜,亿万个炎黄子孙的心中!古老苍劲的民族啊,历经多少个春露秋霜,那吟啸声已是那么沧桑。现在,我要撷取你残留的袅袅余音,来窥得你的全部……
    在那荒无人烟的西北边塞,阳关一直静默着,那是一种无言的哀悼,或许它脚下的万千坟茔中的枯骨也在静默吧,他们没有乌纱封妻的奢望,只是一介布衣养家糊口的企盼。然而他们走到了

文章来源自3edu教育网

文章来源自3edu教育网
这里,在中原慈母的白发中,在江南春闺的遥望中,在湖湘稚儿的夜哭中,走到了这里!为的就是一个完整的疆场,为的就是一方子孙们的净土,为的就是一个昂然挺立的民族!他们甘愿终身获夷,甘愿暴骨沙砾。在这里,我看到了华夏你的惨烈决绝与刚强。
    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是的,长江一直在流淌着,如此之长,横亘着中原。然而,在时间上,它似乎更长,贯穿着整个历史。在长江的上游,有刘备白帝托孤的眼泪,也有李白扬帆荡桨的身影。或许,刘备与李白完全是两类人,一位是争逐天下的君主,一位则是周游天下的诗人。帝王将相自成其盖世伟业,贤士诗人自成其千古文章,然而,长江以它的广博容纳了这一切。在清晨迎接李白嘹亮的吟唱;在傍晚又迎接刘备疲惫的马蹄。在这里军事与文辞交融,征服与解脱交融!在这里,我看到了华夏你的宽容与博大。
    最后,我漫步走在江南的古镇,莼鲈之思和那个桃花流水的童话,或许已成为每个华夏儿女的情结,在这里,有人选择了隐逸。“大隐隐于市”,于是,就把自己完全销融于锅碗叮当声中,把自己完全销融于杂货俗物叫卖声中,而这里温柔的小桥流水,温柔的炊烟老屋,这里淳朴的乡亲邻里,也都欣然接受你的到来。然而,古镇,也有难以捉摸的一面,便如白发苏州的那个复社,以及那篇脍炙人口的《五人墓碑记》。在这里,我看到了华夏你最深处的温柔忍让与爆发!
    华夏大地山川秀美,人文醇美,在这小小的一山一川、一人情一风俗间便倒映着华夏的全貌,让我们透过山水人文,去窥得华夏母亲的容颜。
    达标秘诀
    谁说当代学生缺少文化感?谁说当代学生缺乏历史视野?在短短的1个小时,用短短的800来字,这位考生就向我们展示宏大的文明时空,从“荒无人烟的西北边塞”,到“江南的古镇”,中间穿插“中原、湖湘”之地;从“多少个春露秋霜”,到当代“杂货俗物叫卖声”;从刘备李白,到《五人墓碑记》,视接千载,思通万里,作者写出了一曲“山川秀美,人文醇美”的中华颂歌:惨烈决绝与刚强、宽容与博大、温柔忍让与爆发。这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高度概括,是华夏母亲的最佳“容颜”。材料丰富,本文堪称典范。
    【误区警示】
    高考文题
    (2004年天津高考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选材的木匠来到山里,当他看到一堆奇形怪状的树根时,认为是无用之材,摇摇头就走了;不久,一位根雕艺术家也来到这里,看到树根,喜出望外,就把它们拾回家,加以雕琢。树根变成了精美的根雕艺术品。
    这则材料会使人产生许多联想,请你结合生活实际,以“材与非材”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范围之内。试题引用的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文题诠释
    木匠从实用观出发,放弃树根;艺术家从审美观出发,以树根为“至宝”。这是材料给定的意义。理解这层意义,对于作文“立意”十分要紧。更要紧的是选择讨论的重点,可以突出实用性,可以突出审美性,也可以两者兼容。有用与没用,是辨证的关系,考的是考生的思维品质。
    这是一道关系型作文题。“材与非材”目的在于引导我们辩证地思索人才观。这是一条人人皆知的大道:全球化的现代生活中存在多种多样的竞争,但这些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人力资源是一个国家最宝贵的资源。那么,什么是真正的人才呢?对这一问题的回答,见仁见智,充满玄机与智慧。作为一名正面临人生重大选择的高中生理应明白: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人类对人才的定义是多元化的。只有相对的“材”,没有绝对的“非材”。思考时可从两个角度出发:其一,对拥材者而言,应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人生价值,努力挖掘自己的潜能,做一个对社会有意义的人,正如大诗人李白所言:“天生我材必有用”,不要妄自菲薄,自怜自卑;其二,对用材者而言,应能用不同的眼光打量每一个人,每一件物品,努力发掘他们的价值,做到“物各有值,人尽其材”,甚至“变废为宝”。
    失误例文
    有用者,即是“材”
    天津考生
    同样的一根怪状树根,木匠认为它一无是处,弃之一旁;雕塑家却视为至宝加以雕刻,成为艺术品。大相径庭的结果给了我们一个启示:什么才是真正的“材”?衡量“材”与“非材”的标准又是什么?我认为:有用者,即是“材”。“有用”是衡量“材”的标准。
    对于人,同样如此。每个人都不可能成为一个彻头彻尾的有用之才,但每个人都在一个特定的领域中发挥他的作用。何谓人才?有用的人就是人才。长相不分高矮胖瘦,工作不分高低贵贱,关键在于你有你的专长,能发挥你的作用。人人都喜欢长得美,那些长相不美的人在生活中相对没有优势,可到了影视作品里,立即因个性鲜明而夺人眼球。在导演眼中,这就是人才。
    很多单位在招聘人才时,先定出种种规矩:或只要男性,或只要名牌大学毕业生,或只要35岁以下人员,条条框框一大堆,先筛选掉一大批人。但是他们忘了,真正的能力与性别年龄甚至学历文凭是没有绝对的关系的。作为一个明智的决策者,作为一个精干的领导应该做到“唯才是用”。
    古往今来,善于用人的例子不胜枚举。刘邦看似无能,可他手下文臣武将不缺;刘备三顾茅庐,为建立蜀国奠定基础。
    有用,即是“材”;有用者,即是“人才”。随着时代的进步,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清晰化,判断“材与非材”的标准应该走向专业化。与其“样样通”,不如“一样通”。一个人在自己特定的发展空间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创造出了社会价值,那么他一定是有用的,那么他一定是位专业人才。
    朋友,请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请相信自己就是晴空中美丽彩虹上的一条色柱,纵然你只会现出一种色彩,但你是有用的,彩虹因你而美丽。
    有用者,即是“材”。愿我们都成为一个有用之人,服务社会,造福社会!
    失误剖析
    全文在紧紧围绕论点进行论述的过程中,结构严谨,层次清晰。然后,作者联系当今社会生活,响应了前文,又进一步深化了主旨。
    占有丰富的材料,写议论文才能信手拈来。本文举例论证缺少准确性和具体性。影视业是“有些人”,招聘人才的是“很多单位”,刘邦手下的文臣武将名气也不小,刘备请到的人才更是大名鼎鼎,却露不了面。这些含糊处都影响到文章的力度。
    阅卷评分:基础等级32分+发展等级6分=38分
    升格秘招
    记叙性文章材料丰富:(1)串珠为链。文章分为许多小片断,每一个小片断写一个内容,这些内容像一个个精彩的珠子,而内里又有一根相通的红线,串进来后就可以表达鲜明的主题。(2)化整为零。文章的目的是从整体上写人或事,但为了表达得更充实,往往从整体的层面上切入进去,从不同角度选择一些具体的材料来给构造内存。(3)点面结合。在重点介绍一两点内容之后,再横向展开,既可以使全文内涵更加广博,也使得文章详略得当。如一篇高考满分作文,重点写我们应该为自己选择一种什么样的人生。此外,作者还用下面的一段文字对文章的内涵进一步的拓展。
    议论性文章材料丰富:(1)事例充足。有些议论文为了使论据充足,往往用排比的句式列举大量的事例,这样既显得材料丰富,又显得富有气势。(2)引用丰富。恰当了引用名人名言或哲理警句能增加文章的说服力。所谓恰当,最主要的是引用的名言的基本思想与文章的中心论点是相通的,引用之后,能够使自己的观点更加令人信服。(3)分析透彻。在说理性文章中,材料的丰富性还体现在作者对材料意蕴的透彻的揭示,它往往使文章显得见地高超,不落俗套。
    升格佳作
    有用者,即是“材”
    同样的一根怪状树根,木匠认为它一无是处,弃之一旁;雕塑家却视为至宝加以雕刻,成为艺术品。大相径庭的结果给了我们一个启示:什么才是真正的“材”?衡量“材”与“非材”的标准又是什么?我认为:有用者,即是“材”。“有用”是衡量“材”的标准。
    对于人,同样如此。每个人都不可能成为一个彻头彻尾的有用之才,但每个人都在一个特定的领域中发挥他的作用。何谓人才?有用的人就是人才。喜剧演员潘长江有一句话讲得好:“个子小怎么了?浓缩的都是精华,小有小用,大有大用呗!”不错,实际正是如此,在舞台上需要潘长江这类搞笑丑角而不需要姚明那样的九尺男儿。可以这样讲,舞台上的潘长江要比姚明有用,而球场上的姚明却要比潘长江有用,这也正是“笑星”与“球星”的区别。
    商业巨子宗庆说得好:“有用的人为我所用,有用的人各施其用,那企业就活了。”也正是这句话成为“娃哈哈集团”的用人标准。宗庆后的“娃哈哈集团”是第一个在全国推行“只看本事,不看学历”的用人标准的公司。的确,作为一个明智的决策者,作为一个精干的领导应该做到“唯才是用”。
    古往今来,善于用人的例子不胜枚举。曹操曾不顾关羽为敌邦之将而施以厚恩。对于谋士们的反对,曹操坦言:“虎勇之将,仁义之将,关云长有大用矣。”华容道解围证明了这一点。信陵君曾不顾侯公身份低微而屈身与其交游并以礼相待,他的理由很简单——“侯公,有用。”果然,不久之后的“面北自刎向我主”印证了这一切。
    有用,即是“材”;有用者,即是“人才”。随着时代的进步,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清晰化,判断“材与非材”的标准应该走向专业化。与其“样样通”,不如“一样通”。一个人在自己特定的发展空间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创造出了社会价值,那么他一定是有用的,那么他一定是位专业人才。
    朋友,请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请相信自己就是晴空中美丽彩虹上的一条色柱,纵然你只会现出一种色彩,但你是有用的,彩虹因你而美丽。
    有用者,即是“材”。愿我们都成为一个有用之人,服务社会,造福社会!
    模拟评分:基础等级38分+发展等级20分=58分
    【创新演练】
    模拟题目(一)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位商人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铅笔推销员,顿生一股

文章来源自3edu教育网

文章来源自3edu教育网
怜悯之情。他不假思索地将10元钱塞到卖铅笔人的手中,然后头也不回地走开了。走了没几步,他忽然觉得这样做不妥,于是连忙返回来,并抱歉地解释说自己忘了取笔,希望不要介意。最后,他郑重其事的说:“你和我一样,都是商人。”
    一年之后,在一个商南云集、热烈隆重的社交场合,一位西装革履、风度翩翩的推销商迎上这位商人,不无感激地自我介绍道:“您可能早已忘记我了,而我也不知道您的名字,但我永远不会忘记你。您就是那位盾新给了我自尊和自信的人。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推销铅笔的乞丐,直到您亲口对我说,我和您一样都是商人为止。”
    请以“尊重”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要多角度地分析问题,只要与话题相关即为符合题意。②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编述故事、抒发感情、发表议论、展开想象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
    写作思路
    思路一:在人际关系或国家关系中,彼此需要尊重。全社会都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已是不言而喻的。
    思路二:关心别人、尊重别人必须具备高尚的情操和磊落的胸怀。当你用诚挚的心灵使对方在情感上感到温暖、愉悦,在精神上得到充实和满足,你就会体验到一种美好、和谐的人际关系,你就会拥有许多许多的朋友,并获得最终的成功。
    思路三:尊重不是盲目的崇拜,更不是肉麻的吹捧;不是没有原则的谦价奉迎,更不是没有自尊的低三下四。懂得了尊重别人的重要,并不等于学会了如何尊重别人。从这个意义上说,尊重也是一门学问。学会了尊重别人,就学会了尊重自己,也就学会和掌握了人生的一大要义。
    模拟题目(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玛干被称为“死亡之海”,以前还从未有人徒步穿越过它。为了征服它,身强力壮正值盛年的中国着名探险家余纯顺不幸遇难。据报道,余纯顺选择六月份横穿大漠,遇难地距大本营只有1.4公里。专家推测,遇难的主要原因是炎热、饥渴和迷失方向。
    不久,52岁的欧洲女性卡拉,只身一人,历时20天,于1998年11月18日从南向北穿越成功。她回答记者提问时说:“没什么危险,一切都很正常。”据报道,卡拉的背囊睡袋是专门研制的,重量轻,保暖性强。背囊上的太阳能电池,可以为携带的卫星电话、定位仪等提供电源。她带的药片食品——长效蛋白,吃一片可以长时间不用进食。为了这次探险,她两年前就进行了系统的调查论证。比如选择冬季是为了避开春天的沙暴、夏天的高温及秋天的大风。冬天虽冷但可以通过保暖服装来克服。选择冬季,是成功的主要原因。卡拉说:“我不挑战自然,我是千方百计地适应自然。”
    从上面的材料可以看出,对待自然有个挑战与适应的问题。不同的态度有不同的意义:挑战,表现出人的精神;适应,表现出人的智慧。请以“挑战与适应”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⑴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内;⑵立意自定;⑶文体自选;⑷题目自拟;⑸800字以上;⑹不得抄袭。
    写作思路
    思路一:挑战与适应是面临问题时的两难选择。挑战,固然是一种精神;适应,也不仅仅是一种策略。余纯顺和卡拉的故事说明了挑战与适应都是一种美。
    思路二:在生物进化的历史上,有大批生物因不适应环境而绝迹,有的则顽强地活到了今天。可以写一则童话故事,写动物中的某一种(如长寿者乌龟)是怎样为适应环境而不断地改变自己的。
    思路三:人类对待自然界也有个挑战与适应的问题。如愚公移山的故事:移山便是一种挑战,而搬家则是一种适应。挑战固然精神可嘉,但却破坏了生态环境,在环保问题日益重要的今天,我们应选择适应。
    模拟题目(三)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被称为美国之父的富兰克林,年轻时曾去拜访一位前辈。一进门,他的头不小心被狠狠地撞到门框上,疼得他一边不停地用于揉搓自己的脑袋,一边有些恨恨地看了看那比他的身高略要低矮的门框。没想到,出来迎接他的老人恰好看到这一情景,笑了笑,意味深长地说道:“很痛吧!可是,这是你今天来访问我的最大收获。”
    请以“学会低头”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⑴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内;⑵立意自定;⑶文体自选;⑷题目自拟;⑸800字以上;⑹不得抄袭。
    写作思路
    思路一:“学会低头”确实是一种人生智慧。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压力增大,一味的倔强不低头,难免会四处碰壁。良好的人际关系得建立在宽以待人的原则之上,而事业的成功离不开同人合作,求同存异,会使合作更加融洽。
    思路二:人生不如意时太多,学会低头,该认输时就认输,会使你的人生“柳岸花明又一村”。
    思路三:我们讲要有“弹性”,既不是圆滑世故,也不是一味地忍气吞声委曲求全,我们讲的是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时,既坚持原则,也讲究灵活,圆而不滑;既坚持刚中有柔,也做到柔中有刚,刚柔相济。我们若能做到这一些,我们的人生将会取得更大成功。
    模拟题目(四)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往风景幽美的地方,这便是“曲径通幽”。它是画家笔下渲染的精致,是摄影爱好者不断寻找的目标,是园林设计师着力创造的效果,也是文人墨客一直崇尚的意境,更是生活中人们处理问题常采用的态度和方法……因为“幽”也许就在这“曲径”之中,“美”可能源于这回转之间。
    请以“曲径通幽”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⑴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内;⑵立意自定;⑶文体自选;⑷题目自拟;⑸800字以上;⑹不得抄袭。
    写作思路
    思路一:从所给材料看,应该抓住“‘幽’也许就在这‘曲径’之中,‘美’可能源于这回转之间”这句话。“曲径”、“回转”我们可以理解为生活中的挫折、失败、磨难等。“幽”意味着成功、幸福、或者坚强、丰富多彩。这样的题材我们经常写,只要能紧扣话题“曲径通幽”来写就行了,切记不可用其他词语来代替话题。
    思路二:抓住“更是生活中人们处理问题常采用的态度和方法”,于是“为什么”的问题自然就会提出来。“也许就在”“可能源于”就是我们写作分析的重点。
    思路三:强调“幽”“美”与“曲径”的关系,就像关系型话题一样,不能偏向一边,或只写“幽”“美”,或只写“曲径”(曲折等),另外要检查段落中有没有出现话题,如果没有一定要及时补上去。针对这一话题,可以选择的立意角度还有很多,不管怎样,都需要在写作时加强认知的哲理思辨性和主观情感性。如:曲径通幽在生活中指的是什么,给我们带来什么(自然美、人文美),如何认识它(是生活的必经之路、延长生命的长度)。
    模拟题目(五)
    阅读下面这则童话,展开联想,以自己解读的落叶意象为话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
    一片树叶从树枝向下跌落。
    “我想落到大地上。”树叶说。
    西风刮起并改变了树叶的方向,树叶说:“其实我正想向东飞翔。”
    转眼东风刮起把西风压倒,树叶说:“向西飞行其实更妙。”
    接着是势均力敌,西风对抗东风,树叶说:“理智告诉我悬浮在空中。”
    东风和西风都停了,树叶猝然跌落。
    树叶说:“我已决定径直走向地球。”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 ,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思路
    思路一:落叶的旅程给我们凸现了缺乏主见、没有抗争、随波逐流、没有原则等落叶意象。由此散发出去,便是我们的联想天地。
    思路二:飘零的落叶可以飘零出失意人无法主宰自己命运的哀叹,飘零出夹缝中生存的人的无奈和辛酸,飘零出随遇而安者维护面子的“精神胜利法”,飘零出某些甘愿做奴隶者的媚骨丑态;飞舞的落叶在跌落的欢歌中,舞起弱小卑微者探寻生存空间的勇气,舞起芸芸众生俯仰一世的交际艺术,舞起人们身处劣境的乐观豁达,舞起生命回归时的最后辉煌;可悲可怜的落叶映衬出的更是不屈于压力的抗争者,不人云亦云的清醒者,不同流俗的革新者等的不凡……当我们不能改变世界的时候,要学会改变自己,并乐观地生存。
    思路三:人的出生就好比树上刚刚跌落的叶子,无声无息,如此平凡。当你的灵魂从生命之树上发出芽时,你的存在已被世界证实。无论在这一生中,你的人生有多么精彩,最终总会落叶归根

文章来源自3edu教育网

作文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