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教学教案查询 > 《有的人》教学案例4

《有的人》教学案例4_在线教学教案查询


《有的人》教学案例4

臧克家的诗是酝于抒情之中的诗的哲学,是哲学的诗。闻一多曾下过一个精辟结论,“克家的诗,没有一首不具有一种极顶真的生活的意义”。这“极顶真”正是来自诗人观照生活本质,把握生活本质的哲理性结论。《有的人》是响遍祖国大地的名著力作。这首诗把人生伟大与丑恶论述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诗文又是那么潇潇洒洒,句句都镌刻在人们心间,以哲理的力量毫不容情地道出人生真谛。

1、学生自由诵读,形成整体印象。

2、教师范读,要求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注意朗诵的节奏和爱憎情感。

3、同桌互读,要求学生对同桌的朗读进行简单的评价。

1、请同学注意这首诗的副标题,从诗中找到与其相照应的语句,并联系鲁迅的创作说明根据。

1)“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自嘲》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2)“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直至于死亡而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一切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鲁迅散文诗集《野草·题辞》)

朱自清对臧克家有过这样的评价:“他知道节省文字,运用比喻,以暗示代替说明。”在《有的人》中这一特色有相当的显示。

2、《有的人》是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作。这首诗不单纯写对鲁迅的怀念,而是在通过与鲁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对比中,阐发了某种人生哲理。诗歌中的对比表现在哪些方面?

点拨:

诗歌的对比着重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两种人迥然不同的表现,另一个是人民对这两种人截然相反的态度。

3、自由诵读,读出诗歌的感情。

4、阅读诗歌领会作者的用意是十分重要的,但这并不是我们学习诗歌的全部。阅读诗歌,只有通过对语言的品味才能对作品有更为深刻的体会。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这首读,并从中找出你比较喜欢的语句,最好能说一说你欣赏它的理由。

(学生默读后讨论、交流,教师点拨)

1)问题预想1:“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点拨:

死生乃是自然规律,不可逾越,也无法逃避。古往今来,多少哲人和诗人对此惆怅过,悲叹过,思考过,议论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一种生死观,“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是一种生死观,“好死不如赖活”又是一种生死观。而诗人则彻底抛开生死的自然状态,把它幻化为意识形态。生死的界限变做道德的、审美的判断。于是,有的人生即死,有的人死即生。这在科学上是不可思议的,在艺术上确是真实可信的;这里情感的因素起着决定的作用。

2)问题预想2:“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点拨:

诗句生动再现了某些人的丑恶嘴脸,在噪与静的对比中使人物的精神跃然纸上。

3)问题预想3:“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点拨:

诗句入木三分地刻画出“有的人”的险恶而可笑的用心,极具讽刺意味。

4)问题预想4:“后三节”

点拨:

“后三节”诗酣畅淋漓,在对比中体现人民的爱憎,这也是对人生价值最客观的评价,阅读这些诗句无异于一次灵魂的净化。

小结:

臧克家对他的诗歌的风格,作了十分精炼、准确的概括,即“严谨质朴,凝炼含蓄,沉郁顿挫。”对这个诗风的形成,克家十分珍视闻一多的影响,他说:“他(闻一多)的《死水》中的那些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操和‘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的极富感染力的诗篇是学习的榜样。” “在他(闻一多)的指导下,我学习着怎样想象,怎样造句,怎样去安放一个字。我不甘心于艺术上的平庸”,臧克家在诗歌创作中常常为了一个字的推敲,一个人踱尽一个黄昏。

5、齐读全诗,进一步体会诗歌的情感及语言。

阅读臧克家的诗《三代》,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三代

孩子

在土里洗澡;

爸爸

在土里流汗;

爷爷

在土里葬埋。

     1942年

简析:臧克家的抒情短诗向来具有质朴、简洁、冷峻、深刻的艺术特色,这首作于抗战期间的小诗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全诗由三个排比句组成,共有二十一个字,没有任何的修饰与形容。然而,诗人紧紧扣住了农民与土地的关系这个独特的角度,揭示了一个无情的事实:今天“在土里洗澡”的“孩子”,到了明天,就改“在土里流汗”了,而那时,“爸爸”也早已年劳力衰,榨尽了身上的血汗,又将“在土里葬埋”了。诗人感慨无限而又深藏不露,下笔简洁质朴而又内涵深厚。

阅读臧克家的诗,往往被它的质朴、深刻、真诚,以及火一样的激情所打动。正如有人在文章中所写到的那样:“您的为人和您的诗一样,像清澈见底的涓涓流水那样清纯,像春天和煦的阳光那样明快,像林中美丽候鸟那样爽朗,像一团火那样灼热、那样别有风韵,像一幅古朴的油画那样质朴、真诚。”

 

 



教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