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教学教案查询 > 让你的文章心灵闪动

让你的文章心灵闪动_在线教学教案查询


让你的文章心灵闪动

让你的文章心灵闪动

 

内容提要:面对学生干枯无味的文章,为了激发学生能用眼看世界,用心写文章,让生活融入文章,让情感渗透文章,从而使文章有血有肉。笔者就如何抒情这一问题,发表个人见解。

关键词:写生活  抒真情  找切入点

 

一篇好文章读起来往往会使人或热情洋溢、或赏心悦目、或临表涕零、或……总之会让人激情万千,引人共鸣。人说:“作文之道,在于抒情,在于表意。”是的,文章不是写作理论的创造物,文章更不是写作技巧的堆砌,写作的根本在于情感。学生作文,应写其想写、说其想说。以其手写其口,以其口说其心,学生只有放手地写、大胆地写、自由地写,才能写出血肉丰满的文章。

但是,一大堆作文本子里,能牵动我心的每次都是寥寥无几,大多缺乏生活气息,有的孤芳自赏、顾影自怜,有的远离现实、情感失真;而刻意模仿前人,显得矫揉造作者居多。总而言之,他们是不懂得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就此,我谈谈几点自身见解。

一、抒情要以生活为根基

情感是一种抽象的理念,其产生必需以具体的生活为根基,这个根基就是事实。

庄子说过:“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究其学生怕写作文的原因,大抵不外乎“无材料”,“无话可说”之类,有人说学生作文无话可说的根本在于学生没有生活,这是片面认识,其实生活人人都有,写作的材料也人人都有,问题是很多人视而不见、或见而不思,学生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世界,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学生可以关注社会、关注自然,这些都是作文的材料,我们应该善于从平凡的小事中挖掘出具有新意的内涵。例如,对于一个中学生来说,在严寒中母亲亲手编织给你的一双手套,父亲带病送来的一杯热茶,同学给你的一声轻语、一次微笑,看似平常的小动作、小表情,却能体会出丰富的含义,折射出细腻的感情。

作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将生活这颗绿色种子植入学生思想底部,它才能发出思维的绿芽,激发学生体内自然的、本真的、活力的东西,也只有这种前提下的表达才是真诚的、活生生的文章。走进自然,走入社会,说真话,说实话,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这样写出的文章才是有生命的、有绿色的。在实践教学中,我也常带学生去领略田园风光,感受其人文性,也带他们进入五保户家或穷人家,让他们去体会人间的各种情感,用自然的声音呼唤学生的声音,用教师的真诚感化学生的真诚,用学生的感动来感动学生,把生活资源真正激发出来。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文成功的关键就在于主动感知生活,让学生奔向大社会、大自然,去积累生活的感动, 去拥抱生活的亮丽,用心去抒写自己的生活。

二、抒情要适度,要感人至真

情感的度在抒发人的心中,当茅塞顿开时不必大叫“哇塞”,当激情满怀时也不必“仰天长啸”,当委屈不堪时更不必“登楼自怜”。

作文贵情真。真挚的感情,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正因为如此,话题作文大都提出“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写出真情实感”等类的要求。一些学生不积极从自己的生活经历(包括直接或间接的生活经验)中寻找与话题有关的可写材料,而随意编造、胡乱杜撰,结果出现内容虚假、矫情横生的局面。如学生习作《追求》中较细致地描写“我”“很小的时候”“想办法”去获得自己想得到的东西的心理过程。这实际上夸大了儿童的自我意识,以致损害了此文的真实性。心理描写要设法揭示出儿童特有的年龄、心理等性格特征,最好是通过具体情境触发儿童思维,而不是先写“想办法”,再去实施。这样,才能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可信度。又如《三路车上的服务》中写售票员看到一位老奶奶上车,她就叫一个年轻的让座,年轻人劈头就说:“老子不让!没看我一身汗吗?怎么不叫别人让,偏要我让,是不是看老子不顺眼?”以上描写,完全是作者想当然。生活中信售票员会这样问:“谁给老奶奶让个座儿?”,而“年轻人”开口“老子”,显然也不合情理。更有甚者,在中考中有的考生为了“战胜脆弱”编造“父母双亡”的故事,也有考生为了取悦阅卷者或抄袭“诚信”的童话,或胡诌所谓“切身的经历”。

抒情要适度,要感人至真,肆意编造,虚假矫情肯定会自食其果。

 

三、抒情要找准切入点

情感的表现形式也至关重要,一般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是在作者情之所至之时直抒胸臆,它以叙事、记人、写景、状物为基础,根据文章内容的需要灵活使用,往往用在作者感受最深,感情最强烈的地方,语言要精练,并往往蕴含着生活哲理,旨在深化中心,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间接抒情是借助文中的叙述、描写和议论做媒介来抒发感情。因依附的事物不同,具体表现形式也有差异。或依附于人,写人为抒情服务,人物形象不求完整,有时只写几个片段、几个动作,借以抒发作者的感情,如朱自清的《背影》,作者着力刻画父亲穿过铁道过阳台时的艰难,而这一切全为了儿子,能体现爱子深情;此外,父亲买回桔子时的故作轻松的动作,则更具有震撼人心的效果,因为每个动作里都蕴含了父亲对儿子的眷眷之心。这是流露字里行间的情感,是力透纸背的情感。

或依附于景,通过景物的描写来抒情,情景交融,有学生习作《土路上的早晨》写了我和土路清扫工人章阿姨救人的一件事。为了赞美章阿姨心灵的善良和美丽,他没有直接抒情,而是通过描写土路的平整,清洁和给人们带来的欢乐等景物描写来寄托“赞美”之情。又如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写怀念之妻的语段“庭有枇杷树,吾妻死前之年亲手植也,今已亭亭如善矣。”作者没有直接叙写对妻子的怀念之情,只写了妻子死前亲手植的枇杷树现已枝繁叶茂,树繁盛,但人已逝,使读者不由得就随作者一起产生物是人非的感慨和情怀。借景抒情的手法,往往使感情表达得更深沉,更真挚。

或依附于事,把浓郁的情感熔铸在事件的记叙中,如刘绍棠的《暮春》;或依附于物,通过对某种物体的叙写来抒情,即托物抒情,如茅盾的《白杨礼赞》、郑振铎的《海燕》等等。

直接的抒写固然直观,但间接抒情比直接抒情运用得更为普遍和广泛,效果也比直接抒情好。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在文中应把这两种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用,在心底有情的基础上抓住切入点由情运笔,这样字里行间自会生情。

结尾:让人读不出作者情感的文章被人称为“苍白”,好文章就应该洋溢着生活气息和真情实感,充满着心灵的闪动。我们要教育学生诚信为人,真情为文,在作文的磨炼中不断挖掘出生活,让生活和佳作一起焕发出生命的辉煌。




名著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