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教学教案查询 > 初中语文课外阅读精选散文26-37

初中语文课外阅读精选散文26-37_在线教学教案查询


初中语文课外阅读精选散文26-37 初中语文课外阅读精选

散文部分 26-37
26.青春随想曲 26-48
--献给中国5000万中学生
①青春是什么?青春是一条奔腾的河,是一条充满惊涛骇浪的河。每个少男少女都独自驾着小舟,从这条河上驶过。然而,并非每一位水手都能乘风破浪平安地驶到彼岸。世界上哪一条江河没有吞没过船只?况且是这样一条吉凶难卜的河,这样一群热情大于理智的水手!
②青春是什么?青春是一座高耸的山,是一座看不见路径的山。每个少男少女都是登山队员,怀揣着征服者的梦想。然而,既然是高山就难免有坎坷,难免有毒蛇猛兽出没,也难免有野花的诱惑和迷路的时候。(山林之神只留下一句秘诀----唯有在智大勇者脚下才有路!)
③青春是什么?青春是一片浩瀚的海,是一片不见天际的海。每个少男少女都是一道小溪,别无选择地汇向大海。溪水是甜的,海水是咸的,由甜变成根本不管你请愿还是不情愿。道理很简单:一个人光吃甜的,并不能强身健体,只有足够地吸收盐分,骨头才会一天天结实起来,因此,拥抱大海就是拥抱希望。
④青春是什么?青春是一片蔚蓝的天,是一片辽阔无垠的天。每个少男少女都是一只羽翼本丰的雏燕,渴望自由翱翔。然而,如果经不起暴风雨的考验,在天空中挥动翅膀就意味着灾难;如果没有天空一样博大的胸怀,纵然远行万里也会郁郁寡欢。
⑤啊,让我们注视着河流,让我们仰望着高山,让我们拥抱大海,让我们奔向蓝天。那是一个竞技场,那是一个快乐园,那也是一部青春大辞典!
【阅读提示】
本文是一篇文质优美的散文。通篇运用比喻、设问、反复等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揭示了青春的特点,含蓄而又贴切地从四个方面勉励少男少女们要热情与理智并重;要大智大勇;要从多方面充实自己,善于与人合作;要有博大的胸怀,才能无愧于青春,让青春闪光。
全文用先分后总的结构方式,脉络清晰;用间隔反复的手法,层次分明。
【思考练习】
1.给下列词注音并解释。
坎坷()_________
浩瀚()________
翱翔()__________
2.全文分多少部分?用"||"线在文中表示,并说说文章的结构是按什么方式构成的?
3.阅读第①一④段,按表内要求填写:
┌──┬───────┬────────┬────┐
│段落│把青春比作什么│少男少女应怎样做│修辞方法│
├──┼───────┼────────┼────┤
│① │ │ │ │
├──┼───────┼────────┤ │
│② │ │ │ │
├──┼───────┼────────┤ │
│③ │ │ │ │
├──┼───────┼────────┤ │
│④ │ │ │ │
└──┴───────┴────────┴────┘
4.画线句的破折号是什么用法?其中加点的"只"字去掉好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最后一句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有什么深刻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瑰丽的落日
此刻,我望着瑰丽、庄严的日落,思索着运动的生命,生命的运动。
似乎,它比正午的太阳要大几倍,许是它转到了离地球最近的轨道,但为什么它的光焰反而减弱了许多?
倘若说日初桔红,日午金白,日落则是血红了,像一个巨大的熊熊燃烧着的球--也许,这才是它的真面貌--把云烧成了几十种颜色,是它夸耀自己色调的丰富吗?
是的,日落的色彩是最多样的。人世间还没有哪个画家把日落的色彩配齐。
我爱观赏日落,因为,只有这时候才能把它看得真切,(甚至看得见它的步态,一蹿蹿的,像一个拐腿子,不情愿的、一步一回头的走下山去.)
于是,我便想起了日出,虽然也能看见它的脚步,却显得稚气,像一个头脑不太发达的大孩子,傻笑着。
而日落,显得成熟而多思,但又有点儿用脑过度的疲倦的感觉。
其实,我们这里的日落是地球另一个方位的人的日出,正如我们的日出是他们的日落,宇宙间本没有日落日出。
但我不知道宇宙间更远的生命,是否也能观赏到日落日出。
倘若观赏不到,那里一定是永恒的黑暗!
不!一定会有另一个光源的照耀。
然而我,我是庆幸我有自己的光源的。
我尤其庆幸我有我的日落,它比日出更瑰丽,更庄严,更动人魂魄!
这使我想到了生与死--
生,固然美丽,但它的美在于未来的贡献。
死,则美在于已经做出贡献,它比生更丰富。
生是贡献的准备。
死是贡献的结果。
因此,我爱望着瑰丽的日落,思索生命中的运动,运动中的生命。
[阅读提示]
本文从观日落起笔,写了日落时太阳的大,多彩,步态的一蹲一蹲,一步一回头,进而想到日落的成熟而多思。接着又从日落想到日出,再联想到生和死。生,固然美丽,它是贡献的准备;死比生更丰富,它是贡献的结果。表达了作者对人生贡献的深刻理解。
文章首尾呼应,从不同角度强调突出了对生命与运动关系的思索,抒发了对日落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思考练习】
1."瑰丽"是什么意思?瑰丽的落日有哪些特点?_______________
2."这才是它的真面貌--把云烧成了几十种颜色"一句中的"烧"能换成"染"吗?请从两方面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画线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起了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
4.作者由观日落产生出对人生的哪些联想?(不能多于38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尤其庆幸我有我的日落,它比日出更瑰丽,更庄严,更动人魂魄!" 这句中的加点词语能去掉吗?为什么?
─────────────────────────────────────────
6."生命中的运动"和"运动中的生命"都是什么短语?含义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寄小读者
一月十九晨,是雪后浓阴的天。我早起游山,忽然在积雪中,看见了七八朵大开的蒲公英。我俯身摘下握在手里,--真不知这平凡的草卉,竟与梅菊一样的耐寒。我回到楼上,用条黄丝带将这几朵缀将起来,编成王冠的形式。人家问我做什么,我说:"我要为我的女王加冕。"说着就随便的给一个女孩子戴上了。
大家欢笑声中,我只无言的卧在床上--我不是为女王加冕,竟是为蒲公英加冕了。蒲公英虽是我最熟识的一种草花,但从来是被人轻忽,从来是不上美人头的,今日因着情不可却,我竟让她在美人头上,照耀了几点钟。
蒲公英是黄色,叠瓣的花,很带着菊花的神意,但我也不曾偏爱她,我对于花卉是普遍的爱怜。虽有时不免喜欢玫瑰的浓郁,和桂花的清远,而在我忧来无方的时候,玫瑰和桂花也一样的成粪土。在我心情恰悦的一刹那顷,高贵清华的菊花,也不能和我手中的蒲公英来占夺位置。
世上的一切事物,只是百千万面大大小小的镜子,重重对照,反射又反射,于是世上有了这许多(璀璨)辉煌,虹影般的光彩。没有蒲公英,显不出维菊;没有平凡,显不出超绝。而且不能因为大家都爱(雏)菊,世上便消灭了蒲公英;不能因为大家都敬礼超人,世上便消灭了庸碌。即使这一切都能因着世人的爱憎而生灭,只恐到了满山满谷都是菊花和超人的时候,菊花的价值,反不如蒲公英,超人的价值,反不及庸碌了。
所以世上一物有一物的长处,一人有一人的价值。我不能偏爱,也不肯偏憎。悟到万物相衬托的理,我只愿我心如水,处处相平。我愿菊花在我眼中,消失了她的富丽堂皇,蒲公英也解除了她的局促羞涩,博爱的极端,翻成淡漠。但这种普遍淡漠的心,除了博爱的小朋友,有谁知道?
[阅读提示]
此文段从雪后游山,看到在积雪中大开的、平凡的草卉--蒲公英写起,写了蒲公英的耐寒特性、形态、色彩和"我"固若倩不可却,竞让蒲公英上美人头的举动,引出了作者对被人轻忽的蒲公英和几种富丽清华的花在不同心境下的不同感受,说明了万物相衬托,平凡与超绝的相对性,从而表达了"世上一物有一物的长处,一人有一人的价值。我不能偏爱,也不肯偏憎"的博爱思想。
文章结构严谨,层层深入,耐人寻味,发人深思。
【思考练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加(冕)_____(璀)璨____(雏)菊____羞(涩)____
2.在文中找出点明中心的两句话。
3.文中主要写了哪两种花?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4."真不知这平凡的草卉,竟与梅菊一样的耐寒"和"今日因着情不可却,我竟让她在美人头上,照耀了几点钟",这两句中的"竟"字含义和作用都相同吗?请分别加以说明。__________
5."我不能偏爱,也不肯偏僧"一句中的"不能"与"不肯"能互换吗?为什么?_______
6.文章结尾处的"有谁知道?"是什么句式?把它变为陈述句后比较两句在语气上的差
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第一次
马路旁的行人道比马路要整整高出一个台阶,而他简直还没满一周岁。
他长着两条细弱的小腿,此刻这两条小腿却怎么也不听使唤,老是哆哆噱喷地……但两条腿的主人--小男孩想从马路上登上人行道的愿望却十分强烈,而且信心十足。
瞧,那只穿着好看袜子的小脚已经抬了起来,踩在了人行道的边沿上,但孩子还没有下定决心登上第二只脚,有那么一会儿他就那么站着;一只脚在人行道上,而另一只脚还在原处没动。
然而小孩又收回了跨出去的那一步,他似乎在积蓄力量,小男孩就这么站着,既不前进也不后退,只是固执地注视着自己的前方。
"还小呢,刚刚能走路,就能跨台阶?"路旁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奶奶喷了喷嘴说①D"做大人的要帮他一把。"
而孩子的妈妈并没有伸出手去,只是微笑着鼓励说②__
"自己上,小乖乖,自己上。"
小脚又一次地踏上了人行道,另一只脚也费力地提到了空中,这回可真是憋足了劲。
"加油!加油!"旁边的小姑娘喊着③___
终于两只脚都站到人行道上去了,(这也许是孩子一生中拿下的第一个高地),小胖脸同时绽开了笑容--了不起的胜利!
"好一个登山者!"胡子老爷爷幽默地说,他摸摸孩子的头,"一开头总是困难的,但现在总算对付过去了。乖孩子,祝你永远向新的高度进军!"
人生会有多少个第一次啊!
【阅读提示】
此文围绕着一个未满一周岁的小男孩,想从马路登上人行道的事情,先后写了老奶奶、妈妈、小姑娘、胡子老爷爷的不同言行,反映了在培养小孩问题上的不同看法,由衷发出的"人生会有多少个第一次啊"的感叹让人深思:第一次总是困难的,需要勇气去面对,需要毅力去闯过。从"第一次"开始,培养孩子的勇气、毅力、意志,对他的一生多么重要啊!
文章能以小见大,通过对一件小事的描述,揭示了当今社会一个迫切需要正确对待的问题。
【思考练习】
1.在文中的方格内填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①____②___③____
2.对小男孩想从马路登上人行道的行为,共写了多少人的做法?请分别加以概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人们对小男孩登人行道的不同做法中得到什么启示?请结合实际从正反两方面说明。______
4."这也许是孩子一生中拿下的第一个高地"中的"这"指代什么?_____
5.画线句与下文哪一句照应?共同表达了什么深刻的含义?____
6.结尾一句能连接在上一段末吗?为什么?______
7.文章写小男孩主要用了.描写手法,写人们对他的不同做法主要用了_描写手法。
30.匆匆
燕子____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___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___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传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泥?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白白走这一遭啊?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阅读提示】
作者用饱蘸感情的笔,酣畅淋漓地抒发了对日子一去不复返的慨叹之情。
一开头,作者就用排比连续发问,引出了对时间流逝的感叹。接着以时间为序,通过从早上到天黑,再到第二天和太阳再见中,对日子匆匆过的种种情况的铺叙,写出了时间的流逝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然后反省自己未能抓紧时间,有所作为,留下时间的痕迹。最后,再次感叹时间如流水,一去不复返,激励人们要把握时间,切莫虚度光阴,白来世界走一道。
【思考练习】
1.在第一自然段的方格内填上恰当的词。
2.文章开头写"燕子"、"杨柳"、"桃花"与下文写日子匆匆过有关系吗?请简述。
3.第二自然段是按什么顺序?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来铺叙日子匆匆过的?
4 .画线句用了比喻、反问的修辞方法,在表情达意上有什么好处?______
5."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白白走这一遭啊?"一句饱含着作者的什么感情?最能表现这种感情的是哪个词?________
31 "旁若无人"
在电影院里,我们大概都常遇到一种不偷快的经验。在你聚精会神地静坐着看电影的时候,会忽然觉得身下坐着的椅子团动起来,动得很匀,不至于把你从座位里掀出去。动得很促,不至于把你颠摇入睡,颤动之快慢急徐,恰好令你觉得他讨厌。大概是轻微地震罢?左右探察震源,忽然又不颤动了。在你刚收起心来继续看电影的时候,颤动又来了。如果下决心寻找震源,不久就可以发现,毛病大概是出在附近的一位先生的大腿上。他的足尖踏在前排椅撑上,绷足了劲,利用腿筋的弹性,很优游的在那里发抖。如果这拘挛性的动作是由于羊癫疯一类的病症的暴发,我们要原谅他,但是不像,他嘴里并不吐白沫。看样子也不像是神经衰弱,他的动作是能收能发的,时作时歇,指挥如意。若说他是有意使前后左右两排座客不得安生,却也不然。全是陌生人无仇无很,我们站在被害人的立场上看,这种变态行为只有一种解释,那便是他的意志过于集中,忘记旁边还有别人,换言之,便是"旁若无人"的态度。
"旁若无人"的精神表现在日常行为上则不只一端。例如欠伸,原是常事,"气乏则欠,体倦则伸。"但是在稠人广众之中,张开血盆巨口,作吃人状,把口里的獠牙显露出来,再加上伸胳臂伸腿如演太极,那样子就不免吓人。有人打哈欠还带音乐的,其声鸣鸣然,如吹号角,如鸣警报,如猿啼,如鹤唳,音容并茂,礼记:"侍坐于君子,君子欠伸,撰杖屦,视日蚤莫,侍坐者请出矣。"是欠伸合于古礼,但亦以"君子"为限,平民岂可援引,对人伸胳臂张嘴,纵不吓人,至少令人觉得你是在逐客,或是表示你自己不能管制你自己的肢体。
邻居有叟,平常不大回家,每次归来必令我闻知。清晨有三声喷嚏,不只是清脆,而且宏亮,中气充沛,根据那声音之响我揣测必有异物人鼻,或是有人插入纸捻,那声音撞击在脸盆上有金石声!随后是大排场的漱口,真是排山倒海,犹如骨鲠在喉,又似苍蝇下咽。再随后是三餐的饱嗝,一串串的咯声,像是下水道不甚畅通的样子。可惜隔着墙没能看见他剔牙,否则那一份刮垢磨光的钻探工程,场面也不会太小。
这一切" 旁若无人"的表演究竟是偶然突发事件,经常令人困恼的乃是高声谈话。在喊救命的时候,声音当然不嫌其大,除非是脖子被人踩在脚底下,但是普通的谈话似乎可以令人听见角度,而无需一定要力竭声嘶地去振聋发馈。生理学告诉我们,发音的器官是很复杂的,说话一分钟要有九百个动作,有一百块筋肉在弛张,但是大多数人似乎还嫌不足,恨不得嘴上再长一个扩大器。有个外国人疑心我们国人的耳鼓生得异样,那层膜许是特别厚,非扯着脖子喊不能听见,所以说话总是像打架。这批评有多少真理,我不知道。不过我们国人会嚷的本领,是谁也不能否认的。电影场里电灯初灭的时候,总有几声"嗳哟,小三儿,你在哪儿哪?"在戏院里,演员像是演哑剧,大锣大鼓之声依稀可闻,主要的声音是观众鼎沸,令人感觉好像是置身蛙塘。在旅馆里,好像前后左右都是庙会,不到夜深休想安眠,安眠之后难免没有响皮底的大皮靴毫无惭愧地在你门前踱来踱去。天未大亮,又有各种市声前来侵扰。一个人大声说话,是本能;小声说话,是文明。以动物而论,狮吼,狼嗥,虎啸,驴鸣,犬吠,即是小如促织、蚯蚓,声音都不算小,都不会像人似的有时候也会低声说话。大概文明程度愈高,说话愈不以声大见长。群居的习惯愈久,愈不容易存留"旁若无人"的幻觉。我们以农立国,乡间地旷人稀,畎亩阡陌之间,低声说一句"早安"是不济事的,必得扯长脖子喊一声"你吃过饭啦?"可怪的是,在人烟稠密的所在,人的喉咙还是不能缩小。更可异的是,纸驴嗓,破锣嗓,喇叭嗓,公鸡嗓,并不被一般的认为是缺陷,而且麻衣相法还公然地说,声音洪亮者主贵!
叔本华有一段寓言:
"一群豪猪在一个寒冷的冬天挤在一起取暖,但是他们的刺毛开始互相击刺,于是不得不分散开。可是寒冷又把他们驱在一起,于是同样的事故又发生了。最后,经过几番的聚散,他们发现最好是彼此保持相当的距离。同样的,群居的需要使得人形的豪猪聚在一起,只是他们本性中的带刺的令人不快的刺毛使得彼此厌恶。他们最后发现的使彼此可以相安的那个距离,便是那一套礼貌;凡违犯礼貌者便要受严词警告--用英语来说--请保持相当距离。用这方法,彼此取暖的需要只是相当的满足了;可是彼此可以不至互刺。自己有些暖气的人情愿走得远远的,既不利人,又可不受人刺。"
逃避不是办法。我们只是希望人形的豪猪时常地提醒自己:这世界上除了自己还有别人,人形的豪猪既不止我一个,最好是把自己的大大小小的刺毛收敛一下,不必像孔雀开屏似的把自己的利毛都尽量地伸张。
【阅读提示】
梁实秋老先生的这篇散文,颇值一读。确实,在我们身边,甚至在我们自己的身上,这类"旁若无人"的现象不少。如果单独就某一个现象来看,似乎还不觉得怎么样,可梁老先生把这种种现象择其有代表者放在一篇文章之中,加以嘲讽鞭挞之时,确实使人在笑之余又不禁脸红、警醒。这其实正是散文的一个特点:似乎写的只是身边的一点琐屑小事,仿佛是信手拈来,但细读之下又给人以启迪。
【思考练习]
1.解释文中加点词:
拘挛--
旁若无人--
唳--
鲠--
垢--
振聋发聩--
公然--
2."旁若无人"这个成语为什么要加上双引号?
答:________
3.这些"旁若无人"的表现为什么不好?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
答:_______
4.本文在选材方面有什么特点?
答:_______
5.作者嘲讽这种种"旁若无人"的劣迹,主要用了什么手法?请各举一些例子。
答:_________
6.怎样理解"振聋发聩"这个成语在本文中的作用?
答:________
7.简单概括本文语言的特点。
答:________
8.引用叔本华的寓言是要说明一个什么道理?(用文中一句话来概括)
答:______
9.文中举出的'旁若无人'的现象是不可取的,你能举出生活中一些值得称道的"旁若无人"的表现吗?
答:__________
32.母亲的记忆
①母亲生了七个孩子,只养活了我一个。一年,农村闹瘟疫,一个月里,她死了三个孩子。爷爷对母亲说:
②"心里想不开,人就会疯了。你出去和人们斗斗纸牌吧!"
③后来,母亲就养成了春冬两闲和妇女们斗牌的习惯,并且常对家里人说:
④"这是你爷爷吩咐下来的,你们不要管我。"
⑤麦秋两季,母亲为地里的庄稼,(像疯了似的)劳动。她每天一听见鸡叫就到地里去,帮着收割、打场,每天很晚才回到家里来。她的身上都是土,头发上是柴草。蓝布衣裤汗湿得泛起一层白碱,她总是撩起褂子的大襟,抹去脸上的汗水。她的口号是:"争秋夺麦!""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一家人谁也别想偷懒。
⑥我生下来,(就)没有奶吃。母亲把馍馍晾干了,再粉碎煮成糊喂我。我多病,每逢病了,夜间,母亲总是放一碗清水在窗台上,祷告过往的神灵。母亲对人说:["我这个孩子,是不会孝顺的.因为他是我烧香还愿的,从庙里求来的."]
⑦家境小康以后,母亲对于村中的孤苦饥寒,尽力周济,对于过往的人,凡有求于她,无不热心相帮,有两个远村的尼姑,每年麦秋收成后,总到我们家化缘。母亲除给她们很多粮食外,还常留她们食宿。我记得有一个年轻的尼姑,长得眉清目秀,冬天住在我家,她怀揣着一个蝈蝈葫芦,夜里叫得很好听,我很想要。第二天清早,母亲告诉她,小尼姑就把蝈蝈送给我了。
⑧抗日战争时,村庄附近,敌人安上了炮楼。一年春天,我从远处回来,不敢到家里去,绕到村边的场院小屋里。母亲听说了,高兴得不知给孩子什么好。家里有一棵月季,父亲养了一春天,刚开了一朵大花,她折下就给我送去了。父亲很心痛,母亲笑着说:"我说为什么这朵花,早也不开,晚也不开,今天忽然开了呢,因为我的儿子回来,它要先给我报个信儿!" ⑨1956年,我在天津,得了大病,要到外地去疗养。那时母亲已经八十多岁,当我走出 屋来,她站在廊子里,对我说:
⑩"别人病了往家里走,你怎么病了往外走呢!"
(11)这是我同母亲的永诀。我在外养病期间,母亲去世了,享年八十四岁。
【阅读提示】
亲情,是世界上最圣洁最真挚的情感。我们曾学过朱自清的《背影》,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我们的心都曾被为给儿子买橘子艰难攀爬月台的老父亲的背影打动过,也曾被"中国千千万万劳动人民中一页"的朱德母亲那平凡而伟大的母爱震撼过。看看孙犁写的这篇散文,与所学的两篇文章有什么异同,在孙犁平实的叙述中,点滴的追忆里,你能感受到那滚烫的亲情吗?
【思考练习】
1.作者在文中追忆了母亲哪七件事?请概括出来。
答: (1)_ (2)____
(3)__ (4)__
(5)__ (6)__
(7)__
2.丧子,对母亲是最大的打击,在前四个自然段表面平淡的叙述中,实际隐含着母亲正承受巨大打击的沉痛感情。请找出隐含这些含义的词语或句子,并作简要分析。
答:_
3.第⑤自然段写母亲"像疯了似的劳动",具体从哪些方面描写?怎么正确理解带点词语?
答:从①__ ②__ ③__ ④___ 四方面叙述描写。对带点词正确的理解是:______
4.第⑥自然段写母亲养育幼小多病的"我",文中画线的话如何理解,写出了母亲怎样的感情?联系全文,你能揣摩出作者记住母亲这番话是怎样的感情吗?
答:_
5.请揣摩下面三个句中的带点词,比较它们在不同语句中表达的不同意义,说说它们各自的作用:
①我生下来,就没有奶吃。
答:________。
②家里有一棵月季,父亲养了一春天,刚开了一朵大花,她折下就给我送去了。
答:_
6.概括文中母亲的性格:
答:_______。
7.本文在语言表达和选材上与(背影)《回忆我的母亲》有什么异同?简要分析。
答:___
33.钱钟书
钱先生幼时,家人为他"抓周",他抱起一本书不忍便释,于是得名为"钟书"。
先生在事业上有几个惊人之绩:其一,_______其二,_____。其三,______
读过《写在人生边上》的人可能不多。而看过并称道电视剧《围城》的观众则难以数计。
先生在作品中体现出的才情、眼光和趣味,被杨绛先生称为"痴气";有人把这个词理解为钱先生在生活中偶尔一现的"迁阔之气",其实,那才是洞见真理的大智慧呢。
能够通读《管锥篇》的人肯定不多。这不仅是因为它评说了十大部古籍(几乎囊括了中国文化的所有领域),引用著作达 1800种之多,而且还因为先生精通拉丁、法、英、德等数种外语,以及全书纯以典奥文言写就。
现在"钱学"已日渐成为一门显学,而钱钟书本人仍像从前那样淡泊宁静,据说一些欧美学人去北京有两个目的:一是看长城,二是希图能拜见钱钟书。一次英国某女士在电话中求见,钱先生说:"假如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认识那只下蛋的母鸡呢?"
从许多方面来看,钱先生是后学难以企及的。且不说他曾被吴宓先生指为"人中之龙",也不说他的《围城》被视为"整个人类基本生存状况的写政,就论其空灵大方的幽默,也令人叹为观止。
钱钟书少时喜读《三国》、《水游》,能熟记各种兵器的斤两,但却常常认不清阿拉伯数字l、2.3,穿鞋也会不分左右。有人说先生的幽默出自真情性,嗯,看来确实如此。
【阅读提示】
假如要你用几百字写出自己所熟悉的一个人,大概不算太难;可假如要你用几百字写出一个名人,大概就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情了吧。写人,是散文内容的一个重要方面。这方面写得好的散文,往往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像鲁迅的《藤野先生》就是一个例子。这类散文的感情基调会因人而异、因内容而异:有的可能喜悦、有的可能哀伤、有的可能深沉委婉、有的可能激越昂扬……写人的方法自然也是多种的;直接描写、间接描写、夹叙夹议……语言风格也会有所不同:或平实、或幽默……读读本文,看看作者是怎样在几百字的短小篇幅中抓住特点把钱钟书先生活灵活现地介绍出来的。
[思考练习]
1.顾名思义,钱先生的名字"钟书"二字应理解为__________________
2."淡泊宁静"是捐钱先生的______
3.第二段的横线上,原文有以下几句话,你认为怎样排列才恰当?(写出各句的序码,不必抄录原文)
①其巨著《管锥篇》问世以后,四海学子竞相拜服,称之为"古今奇书"。
②早年写过一本《写在人生边上》,纵谈生活哲理,不久,论者便以"大散文家"名号相赠。
③据说仅仅是因为对"学者不宜作小说"之语不满,便起笔试写出一本《围城》,而此书被誉为"最伟大的中国现代小说"。
答:_
4.你根据什么确定第3题中的三句话的排列顺序?
答:_
5.从钱先生在事业上的几个惊人之绩来看,钱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_
6.第五段写"一些欧美学人去北京有两个目的"与写钱先生的"惊人之绩"有什么关系?
答:______。
7.钱先生的作品如何"惊人",作者没有只言片语的评价,而是借助_______
来力陈"惊人",这样写可以收到____的效果。
8.试从"得体"的角度分析"假如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认识那只下蛋的母鸡呢"这句话,并指出它表现了钱先生的什么性格。
答:_
34.
①人,一落生,就想着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先是闭着眼睛用小嘴拼命吮妈妈的乳头,没多少日子就试着用小手抱着大奶瓶不放了。才会坐,就想爬;刚能爬,就要走,还没站稳,就迈楼梯了。这就是生命、生长。一旦停止了迸发自我潜力的追求,生命原地踏步了,青春就会悄悄陨逝,遗下的只是机械的生理重复。
②今年新春,绿衣人送来一张贺卡、一张照片、一页短笺。那照片上的画面好熟悉,是座小木屋。咦,这不是《小木屋》报告文学电视片摄制组赴西藏拍摄时,赠给森林生态女学者徐凤翔的那座小木屋吗?徐凤翔痴心梦想在西藏建立一座森林生态定位研究站--哪怕只是一座小木屋。她以一弱女子在近半百的年纪,离家别子,七次进藏,七载奔波……为此,我们摄制组和当地驻军尽我们所能,为她建起一座小木屋。至此,西藏高原上又一座新的科学实验站--尽管它很小,很简陋。当然,建起这座小木屋,并不是只为了一个徐凤翔,也是为了千千万万科学工作者的梦,也是为了我们自己的梦。梦想、追求,是人的生命、群体的生命,也是一个国家的生命。
③呀,这并不是1984年5月摄制组留给徐凤翔的那座小木屋,而是一座新搭的小木屋。在这座小木屋的后边,齐刷刷的一排白色的两层楼的科学实验室,正立在西藏自治区林芝地区西藏牧学院的校园里。"小木屋"是科学楼前区的有纪念意义的装饰性标志。徐凤翔就是从力所能及的小木屋的梦起步,奔走了十来年,如今梦圆了。朋友,祝贺你。当你这位被藏族人民尊称为"白衣仙女"的生态学者,有了蓝天托付的雪山般的科学实验楼,凤翔,你又在追求什么呢?你又有什么新的苦恼,新的横憬……
④当一个梦圆了的时候,我们又开始追求另一个梦,渴望去做另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梦的回声唤起新的梦,循环不已,生命不息。
⑤且喜梦多梦酣,何计梦破梦圆。
【阅读提示]
有些散文,"废话'好像多了点,比如本文,仅保留②③两段,事情也交代清楚了,为什么还要有前后那几段呢?不要小看了这几段,作者正是通过这几段的叙述和议论,把他对人生的看法、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形象地表达出来,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加深了对文章主题的认识。
【思考练习]
1.横线处应填的词语最合适的一项是:()
A.立起B.竖起C.崛起D.建起
2."梦"在文中指的是:()
A.做梦B.联想C.幻想D.理想
3.第③段中加点的"这"指代的是什么?
答:_
4.从第④段中选出一个短语做本文的题目,最合适的是哪一个?
答:_
5.从文中找出一个最能表现徐凤翔执着追求精神的句子。
答:_
6.文章开头称徐凤翔用"她",后来用"你",为什么要变换人称?
答:_
7.用两句诗结尾有什么作用?
答:_
35.海燕
郑振铎
①乌黑的一身羽毛,光滑漂亮,积伶积俐,加上一双剪刀似的尾巴,一对劲俊轻快的翅膀,凑成了那样可爱的活泼的一只小燕子。当春间二三月,轻飔微微的吹拂着,如毛的细雨无困的由天上洒落着,千条万条的柔柳,齐舒了它们的黄绿的眼,红的白的黄的花,绿的草,绿的树叶,皆如赶赴市集者似的奔聚而来,形成了烂漫无比的春天时,那些小燕子,那末伶俐可爱的小燕子,便也由南方飞来,加入了这个隽妙无比的春景的图画中,为春光平添了许多的生趣。小燕子带了它的双剪似的尾,在微风细雨中,或在阳光满地时,斜飞于旷亮无比的天空之上,卿的一声,已由这里的稻田上,飞到了那边的高柳之下。再见只却隽逸的在粼粼如裂纹的湖面横掠着,小燕子的剪尾或翼尖,偶沾了水面一下,那小圆晕便一圈一圈的荡漾了开去。那边还有飞倦了的几对,闲散的想息于纤细的电线上,--嫩蓝的春天,几支木杆,几痕细线连于杆与杆间,线上是停着几个粗而有致的小黑点,那便是燕子,是多么有趣的一幅图画呀!还有一家家的快乐家庭,他们还特为我们的小燕子备了一个两个小巢,放在厅梁的最高处,假如这家有了一个匾额,那匾后便是小燕子最好的安巢之所。第一年,小燕子来住了,第二年,我们的小燕子,就是去年的一对,它们还要来住。
②"燕子归来寻旧垒。"
③这是去年的主,还是去年的宾,他们宾主间是如何的融融泄泄呀!偶然的有几家,小燕子却不来光顾,那便是很使主人忧戚,他们邀召不到那隽选的嘉宾,每以为自己命运的蹇劣呢。
④这便是我们故乡的小燕子,可爱的活泼的小燕子,曾使几多的孩子们欢呼着,注意着,沉醉着,曾使几多的农人们市民们优戚着,或舒怀的指点着,且曾平添了几多的春色,几多的生趣于我们的春天的小燕子!
⑤如今,离家是几千里!离国是几千里!托身于浮宅之上,奔驰于万顷海涛之间,不料却见着我们的小燕子。
⑥这小燕子,便是我们故乡的那一对,两对么?便是我们今春在故乡所见的那一对,两对么?
⑦见了它们,游子们能不引起了,至少是轻烟似的,一缕两缕的乡愁么?
⑧海水是皎洁无比的蔚蓝色,海波是平稳得如春晨的西湖一样,偶有微风,只吹起了绝细绝细的千万个粼粼的小皱纹,这更使照晒于初夏之太阳光之下的、金光灿烂的水面显得温秀可喜。我没有见过那末美的海!天上也是皎洁无比的蔚蓝色,只有几片薄纱似的轻云,平贴于空中,就如一个女郎,穿了绝美的蓝色夏衣,而颈间却围绕了一段绝细绝轻的白纱巾。我没有见过那么美的天空!我们倚在青色的船栏上,默默的望着这绝美的海天;我们一点杂念也没有,我们是被沉醉了,我们是被带入晶天中了。
⑨就在这时,我们的小燕子,二只,三只,四只,在海上出现了。它们仍是隽逸的从容的在海面上斜掠着,如在小湖面上一样;海水被它的似剪的尾与翼尖一打,也仍是连漾了好几圈圆晕。小小的燕子,浩莽的大海,飞着飞着,不会觉得倦么?不会遇着暴风疾雨么?我们真替它们担心呢?
⑩小燕子却从容的想着了。它们展开了双翼,身子一落,落在海面上,双翼如浮圈似的支持着体重,活似一只乌黑的小水禽,在随波上下的浮着,又安闲,又舒适。海是它们那么安好的家,我们真是想不到。
(11)在故乡,我们还会想象得到我们的小燕子是这样的一个海上英雄么?
(12)海水仍是平贴无波,许多绝小绝小的海鱼,为我们的船所惊动,群向远处窜去;随了它们飞窜着,水面起了一条条的长痕,正如我们当孩子时之用瓦片打水镖在水面所划起的长痕。这小鱼是我们小燕子的粮食么?
(13)小燕子在海面上斜掠着,浮想着。它们果是我们故乡的小燕子么?
(14)啊,乡愁呀,如轻烟似的乡愁呀!
【阅读提示】
托物寓意、借景抒情、象征等,是散文创作常用的手法。作者笔下的景或物,在不同的文章中可能会有不同的含义,抒发不同的情感,这一点是阅读散文时要注意的。比如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以海燕象征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驱者,而读我国作家郑振铎的散文《海燕》时,肯定不能简单地生搬硬套。那么,两篇《海燕》所写的海燕分别有什么含义呢?在描写手法方面有什么不同呢?所抒发的感情又有什么不同呢?
【思考练习】
1.解释文中加点词。
憩息--
蹇--
浮宅--
游子--
2.读着第①段中"嫩蓝的春天……是多么有趣的一幅图画呀"一句,你能想象出这个有趣的画面吗?如果让你用一个比喻来形容这个画面,你说它像什么?
答:_
3.作者写眼前所见的小燕子是在什么地方?交代这个地点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
4.读第⑥段,作者看见的小燕子真的是故乡的小燕子吗?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段用了什么手法?
答:_________。
5.从全文看,作者主要是写在船上看到的海上的小燕子,那开头几段写故乡的小燕子是否文笔用得太多,有详略不当之嫌?
答:_
6.读第⑧段,举例说明文段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并指出其作用。"
答:__________
7.本文表达了作者深切的乡思乡愁。从全文看,是否属于一篇哀婉伤感的作品?你能从文中找出一些句予证明你的看法吗?
答:_________
8.指出本文与高尔基的(海燕)的异同点。
答______________
36兽 .人 .鬼
闻一多
刽子手们这次杰作①我们不忍再描述了,其残酷的程度,我们无以名之。只好名之日兽行,或超兽行。但既已认清了是兽行,似乎也就不必再用人类的道理和它费口舌了。甚至用人类的义愤和它生气,也是多余的。反正我们要记得,人兽是不两立的,而我们也深信,最后胜利必属于人!
胜利的道路自然是曲折的,不过有时也实在曲折得可笑。下面的寓言正代表着目前一部分人所走的道路。
村子附近发现了虎,孩子们凭着一股锐气和虎搏斗了一场,结果遭牺牲了,于是成人们之间便发生了这样一串纷歧的议论:
--立即发动全村人手去打虎。
--在打虎的方法没有布置周密时,劝孩子们暂勿离村以免受害。
--已经劝阻过了,他们不听,死了活该。
--咱们自己赶紧别提打虎了,免得鼓励了孩子们去冒险。
--虎在深山中,你不惹它,它怎样会惹你?
- -是呀!虎本无罪,祸是喊打虎的人闯的。
--虎是越打越凶的,谁愿意打谁打好了,反正我是不去的。
议论发展下去是没完的,而且有的离奇到不可想象。当然这里只限于人--善良的人的议论。至于那(为虎作伥)的鬼的想法,就不必去揣测了。但愿世上真没有鬼,然而我真担心,人既是这样的善良,万一有鬼,是多么容易受愚弄啊!
注释:
①"刽子手们这次杰作"指的是国民党军警特务闯入昆明的大学,镇压反内战的民主运动,制造出的震惊全国的"一二·-"血案。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无视人民群众的和平要求,企图发动内战,遭到广泛反对。1945年11月25日晚,国民党反动派出动军队破坏昆明市大中学生的反内战晚会,激起学生的罢课抗议行动。12月1日,国民党军警特务在西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两处投掷手榴弹,造成学生死四人、伤十余人的流血惨案。
【间读提示】
习惯上,人们往往把散文分为两类:抒倩性做文(如《白杨礼赞》)和叙事性散文(如《 野先生》。但有时,们还会提到这样一种散文:它夹叙夹议,既像记叙文,又像散文,这就是议论性散文。鲁迅的杂文《论雷峰塔的倒掉》就属于这一类。读这一类散文,要懂得它不论是记叙还是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但与一般议论文比,由于有了记叙的成分,这类文章往往显得更生动、形象些。本文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
【思考练习】
1.解词,并为加点字注音。
为虎作伥--
揣测--
2.作者在本文中所要阐明的观点是________
3.文中的"孩子们"是指_________
4.文中的"老虎"是指______
5.文中的"成人们"包不包括坏人?请从文中找出根据。_______
6.分析"成人们"的七种态度:
第一种:________
第二种:________
第三种:_______
第四种:________
第五、六、七种:_________
7.作者为什么要分析这七种人的态度,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
8."那(为虎作伥)的鬼"指什么人?作者为什么要提醒人们不要受他们的愚弄?
答:________________
9.本文插入一个寓言有什么作用?_________
37.散文两篇
落花生
我们屋后有半亩隙地,母亲说:"让他荒芜着怪可惜,既然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辟来做花生园吧。"我们几姐弟和几个小丫头都很喜欢--买种底买种,动土底动土,灌园底灌园;过不了几个月,居然收获了!
妈妈说:"今晚我们可以做一个收获节,也请你们爹爹来尝尝我们底新花生,如何?"我们都答应了,母亲把花生做成好几样底食品,还吩咐这节期要在园里底茅亭举行。
那晚上底无色不大好,可是爹爹也到来,实在很难得!爹爹说:"你们爱吃花生么?"
我们都争着答应:"爱!"
"谁能把花生底好处说出来?"
姐姐说:"花生底气味很美。"
哥哥说:"花生可以制油。"
我说:"无论何等人都可以用贱价买它来吃;都喜欢吃它,这就是它底好处。"
爹爹说:"花生底用处固然很多;但有一样是很可贵的。这小小的豆不像那好看的苹果。桃子、石榴,把他们的果实悬在枝上,鲜红嫩绿的颜色,令人一望而发生羡慕底心。他只把果子埋在地底,等到成熟,才密人把他挖出来,你们偶然看见一棵花生瑟缩地长在地上,不能立刻辨出他有没有果实,非得等到你接触他才能知道。"
我们都说:"是的。"母亲也点点头,爹爹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因为他是有用的,不是伟大、好看的东西。"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了。"爹爹说:"这是我对于你们底希望。"
我们谈到夜阑才散,所有花生食品虽然没有了,然而父亲底话现在还印在我心版上。
落花生的性格
在许多果品里,我最爱落花生。这并不仅仅因为①它价钱贱、好吃,而实在因为②它有许多可贵的德性,可以让我们深思,可以从③它得到许多启示。
落花生看起来很软弱,矮矮地趴在地上,既不能当先迎接太阳,也不会在风雨里表现英姿或者娇态。毛茸茸的暗淡叶子,平凡粗俗的黄花,一点儿也不动人,可是它的生命力很强,韧性很大,不怕冷也不怕热,耐旱也耐涝,碰着冰雹,受害很轻。病虫害更少,连土地的肥瘦也不选择,总是一点儿一点儿地长,把它的种子散布到全世界,海滩也有,山坡也有。这种伟大的适应力,是许多娇嫩、高贵的植物赶不上的。
落花生偷偷地开花,暗地里结果,每一棵长的果子并不多,可是每一颗果子都有发展为一棵新生命的可能。世界上有些充满野心的植物,像柳树的飞絮,榆树的散钱,椿角,蓬子,随风飘舞,像是一下子要把它的种子铺满世界,其结果100棵种子里也不见得有一颗能成就长大。野心的大小跟成功常常成反比例。落花生安分守己,发展得很慢,脚步却踏得最坚实,它很少碰到失败。
许多植物凭借动物的力量或是风的力量,来[ ] 种子。它们不能不以美丽的颜色,芬芳的味道,轻浮的身体来[ ] 对方,[ ]对方。落花生不想借助外力,它把果子深深地埋在土里,表皮长成跟泥土一样的颜色,一层又一层,外面没有色,也没有香,把浓厚的油泽包藏在最中心,顶谦虚,顶本分,像阒然(qu,形容寂静无声的样子)自修的君子。
在蔓生植物里,凌霄、藤萝是美丽的,葡萄、西瓜是甜蜜的,茧丝、牵牛是泼辣的,可是比起落花生来,都像缺少了些什么,落花生在平凡里有雄奇,在渺小里有伟大。
注:落花生,苏南地区也叫花生。
[阅读提示]
托物言志,是许多散文喜欢采用的方法。初学写散文的人,可从模仿学起。上面两篇文章,都是从平凡物中开掘出不平凡的哲理。这其中,托物言志的写法起了很大的作用,它有助于作者把所要说的道理生动、形象地表述出来。顺便提一下,许地山的笔名叫落花生,看来,作者对落花生此物大概是情有独钟吧。
另外还要提到一点:现代汉语是逐步发展形成的,所以几十年前作品的用词与今天的会有一些不同,如许地山的《落花生》中的"底",现在写为"的";文章开头的"他",现在写作"它"
【思考练习】
1.指出《落花生》一文中加点词在文章中的作用:()
(l)买种底买种,动土底动土,灌园底灌园;过不了几个月,居然收获了!
答:_____
(2)你们偶然看见一棵花生瑟缩地长在地上,不能立刻辨出他有没有果实,非得等到你接触他才能知道。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们谈到夜阑才散,所有花生食品虽然没有了,然而父亲底话现在还印在我心版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析(落花生)的写作过程:
___ 花生-__花生-___花生-赞美__-阐明__
3.(落花生)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所托之物是_____,所言之志是____
4.把《落花生的性格》第一段中三个"它"的意思解释出来。
答:①它:___②它:___③它:____
5.依次填入《落花生的性格》第四段[]中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A.传送 诱惑 适应B.传播 迷惑 适应
C.传播 诱惑 取悦D.传播 诱惑 适应
6.《落花生的性格》一文中指出落花生有哪些可贵的德性?
答:____
7.根据(落花生的性格)第三段的内容填表(尽量用原文):
┌──┬───┬───────────┐
│对象│落花生│柳絮、榆钱、椿角、蓬子│
├──┼───┼───────────┤
│表现│ │ │
│ ├───┼───────────┤
│ │ │ │
│ ├───┼───────────┤
│ │ │ │
├──┼───┼───────────┤
│结果│ │ │
└──┴───┴───────────┘
8.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
答:_________________
9.读了这两篇文章后,你对托物言志这种写法有什么认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