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在线查询网 > 在线教学教案查询 > 新课程下的语文阅读教学

新课程下的语文阅读教学_在线教学教案查询


新课程下的语文阅读教学    在以往长时期的语文学习中,我们往往是将它理解为语文的阅读教学,语文课上是教师占据课堂的中心,酣畅淋漓地将一篇篇精美的课文肢解分析,而这样的教学导致越来越多的学生讨厌语文。随着课程标准的颁布,课程改革的进行,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这样的理解和做法,并不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的语文素养也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这样的表述为语文阅读教学的进行指明了努力的方向。本文就笔者在实践中的体会谈一些粗浅的认识,以飨读者。
    一、确立大阅读的观念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广度是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比拟的。而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具备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以往的阅读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内容上是旧、窄、死、繁,没有与时俱进。阅读教学是读书、感悟少,提问、分析多;学生自主发现少,教师“牵”“引”求同多。忽视了对学生个性、兴趣、态度、习惯的培养,忽视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发现、思辨的读书方法。再就是教学过程、方法僵化,语文实践活动不够丰富,教学途径、渠道封闭,把语文的本质掩盖起来,割断了与现实生活、大千世界的联系。把学生对语文的学习仅仅局限在对课本的学习范围内是不可能真正地激发起学生进行大量阅读的动机的,这种局限还会让学生从根本上丧失阅读的兴趣,丧失学习语文的动力。《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提出:“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初步阅读浅易的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并且对每一学段的阅读都提出了明确要求。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核心阵地,作为语文教师不但要搞好课堂阅读教学,学好教材,还要积极地组织学生参加课外阅读,扩大学生阅读的广度和深度,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使他们的兴趣、特长、才能都得到发展。要全面实现课程目标,教师在课程改革中就必须摒弃以往的阅读观念,树立与时代发展相协调的语文阅读观,即大阅读观。
    笔者认为,大语文阅读观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自觉地在课外选择与课堂所学的语文知识相应、由课堂教学的诸多层面而生发延伸开去的相关读物,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发挥个人主观能动、采取适应的形式,从中获取有益信息、形成自身知识积累的阅读。
    确立了这样的观念,在以阅读为本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才能更好地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注重阅读教学的整体感悟,重视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体现好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能力、过程方法这三个维度目标的整合,既教书,又育人,既形成能力,又掌握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学生的阅读实践,突出广泛而自主的大量阅读,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评环节,拓展思维阅读,加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以多种渠道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质量,突出学生的文化背景积淀,突出语文教育的人文熏陶,并以阅读带动听说写能力的全面提高,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人文素养。
    确立了大阅读的观念,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围绕一定的主题进行相关内容的大量阅读,如学生学习了《桂林山水》《林海》《只有一个地球》之后,可以指导学生阅读关于人类应该和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材料,了解我们目前的环境状况,从而加深认识。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广泛地阅读,将学生的阅读面彻底地铺开,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阅读材料。
    二、培养大阅读的兴趣
    很多的教师总是一味地埋怨现在的学生不愿阅读。就是阅读,也只是选择一些快餐式的书籍进行阅读。对于这样的现状,抱怨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对学生具有主导作用,而且还有情感上的感染作用。教师要能用自己的真情去拨动学生的情弦,点燃学生的阅读火苗,使他们的学习迸发出生命的活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阅读的兴趣,学生才能变被动为主动,自觉地、很投入地到书的海洋中去遨游。但兴趣的培养非一日之功,需要教师耐心地加以引导和培养,教师必须利用多种机会激发学生的阅读冲动。
    首先,课堂阅读教学是引导学生走向课外阅读教学的桥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就应该有开放的意识,准备一些和课文学习有关的材料进行补充。叶圣陶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如笔者在教学《草船借箭》一文中,学生很快就理解了文章哪些内容能反映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但感觉他们更渴望了解更多的关于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于是笔者另外补充了一个事例之后,就有目的地启发学生:《三国演义》中还有生动有趣的事例能证明诸葛亮是一个“神机妙算”的人,在下一周我们来进行这方面故事的交流。结果,学生阅读《三国演义》的兴趣顿时被激发出来了。课后,许多同学跑到学校的图书馆去借阅《三国演义》,更有很多的学生自己买了《三国演义》来阅读,遇到读不懂的地方还愿意来问。当组织学生来进行交流时,学生能介绍得头头是道。实现教材和课外书籍的衔接,是让学生获得最佳阅读效果的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
    其次,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淡化功利意识,不能要求学生围绕提高作文水平、围绕考试来阅读,更不能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这样的阅读不但会让学生的阅读兴趣消失,还会使学生的知识面得不到拓展,禁锢在狭小的天地中,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乃至人文素养得提高。应该让学生博览群书,古诗文要读,名着经典要读,科普书要读,时文政治要读,学生经常徜徉在这样的阅读空间和时间里,收获的不仅仅是语文,更能扩大自己的视野,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丰富自身的精神底蕴。英国着名作家毛姆认为:“阅读应该是一种享受。”阅读功利的淡化,学生的阅读有了自由,他们才会注意阅读的广度和深度,才会让阅读成为一种享受,而这正是语文教学恒久的理想和美丽的等待。
    第三,教师除了在课堂可以引导学生多读书外,还应该利用多种机会以引导学生走进书海。特别是和学生课后交流时,往往可以更加自由地讲一些着名作家或科学家的故事。笔者经常利用各种机会给学生讲述苏轼、钱钟书、沈从文、郑板桥等人的奇闻轶事,讲文学典故,讲历史故事。学生对这些非常感兴趣,往往会渴求有更多的了解,那阅读相关的作品往往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另外,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作为向导的老师,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学生对作品发生兴趣,产生阅读的欲望。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如果教师有丰厚的积淀,在教学或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能做到旁征博引,妙语连珠,学生会情不自禁地陶醉其中,也自然会感受到阅读的精彩和魅力。学生是老师的一面镜子,喜欢阅读并能学以致用的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并不仅仅是阅读。
    三、营造大阅读的氛围
    学生往往是求知欲旺盛动,但自制力较差,容易受环境的影响,教师在引导学生走向大阅读的过程中,还要注意营造大阅读的氛围。
    第一,阅读环境的创设。
    阅读环境大到校园环境的建设,小到教室的布置。学校的整个环境建设要以学生的发展、提高为中心,体现学生是校园的主人,满足学生渴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他们学习兴趣。在一个书香四溢、文化氛围非常浓厚的学校学习,学生能从自己所观察到“风景”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到校园文化的审美乐趣。班级建设也要有浓厚的文化意识,班级的对角、板报、墙壁等应该是向学生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学生在阅读这些版面的过程中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那阅读的兴趣自然是非常浓厚的。所以,良好的环境建设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会由被动的阅读走向主动的阅读。
    第二,阅读心情的营造。
    阅读应该成为学生的一种精神享受,而不是成为一种逼迫,一种痛苦。学生在教室的时间是很长的,如果教室总是闹哄哄的,使人无法静心阅读,这对许多渴求知识、喜欢阅读的学生来说是一种摧残。教室应该是学生学习的理想场所,在具体的做法中,必须要让树立学生这样的意识:人人都有拥有理想的学习环境的权利。学生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会心情愉悦,能更好地与书本交流,与作者交流,激发共鸣。
    第三,榜样的感染。
    教师要让学生对阅读感兴趣,首先自己要感兴趣。学生的向师性是非常明显的,当他们发现老师喜欢阅读时,往往会对教师所读的书产生好奇,想知道教师喜欢读什么书以及为什么对书这样感兴趣并渐渐地会尝试着走进书中。一天早晨,笔者比较早地来到教室,发现许多的学生不是在教室里看书,而是打打闹闹,笔者没有制止,而是坐在一个空位上,认真地阅读起来,不一会儿,喧闹的教室变得静悄悄的,都拿起书来读了,后进教室的同学也受到了感染,交完作业就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开始阅读了。教师的阅读对学生的影响由此可见。
    另外,学生的榜样作用也不可忽视。
    笔者曾经让班级同学自己组织读书小组,其中只有有一个组是两名同学组成的,其中一个平时就非常喜欢阅读,而另一个并不喜欢。但他们的共同爱好是爱打乒乓球,并且水平都很高,在年级里都罕有对手,他们在体育课上经常是杀得难解难分。读书小组刚成立的几天,不喜欢阅读的同学没什么变化,但不久,居然也喜欢起了阅读,他在日记中写道:“我和他的乒乓球水平是旗鼓相当,可我的语文却远不如他。我应该向他学习,也喜欢与书交朋友。”
    总之,这种有利的外部环境对学生走进书中认真阅读是大有裨益的,可以促使学生由“要我读”的观念朝“我要读”转化。
    四、构建大阅读的平台
    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根据学生喜欢交流表达、喜欢施展的特点,来体现“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的要求,体现语文作为母语教育课程的特殊性,以及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特点,让学生在实践中享受、展现阅读的精彩,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笔者指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学生有了真切的体验,对语文的学习有了许多的感性认识,也不再觉得语文是抽象的,而是可以通过的自己的各种感官去参与去体验,变得具体可感。
    1.读书交流会。
    为了进一步丰富学生课后的交流,并检验学生的阅读情况,笔者在尊重学生意愿的前提下,让学生自己组合成读书小组。小组成员制订一定的阅读计划,并把自己的阅读情况定期向本小组汇报交流,然后通过本小组的小报向全班同学汇报。学生的读书交流,教师也可以适时地参与并引导,但教师不能以主体者的身份出现,而应是辅导者,即学生在交流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怎样的方法才能更好地交流和理解。
    2. 知识竞赛。
    学生争强好胜,喜欢挑战,针对学生这样的特点,教师不妨因势利导,组织学生参加知识竞赛,以了解学生阅读的广度和深度。教师在设计竞赛试题时,一定要和学生平时的阅读紧密相连,注意竞赛试题的互动,而不仅仅是平常的竞猜题,并试题的
    3. 实践中的语文。
    学生在阅读中能通过实践来使用自己在阅读中所了解到的信息来解决一些问题,相信能更好地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如一名学生在阅读中,了解到标点符号的神奇作用,并在班级的读书交流中介绍了标点符号的作用如何神奇,于是笔者就趁机出示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关于标点符号的故事,以引导学生使用好标点符号。
    4.设计中学语文。
    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会遇到多种多样的信息,这就要求能对这些信息进行辨别、甩选、加工、处理。那么,让学生围绕一定的主题设计小报、黑板报、队角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己的理解和个性。学生在动手设计的过程中,各种能力都能得到展现和提高。另外,还可以组织讲故事、演讲、朗诵会、辩论会等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学生在实际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语言,感受阅读的快乐和语文的精彩,领略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教师搭建的这些“平台”,并不是以学生的成绩为终极目的,而是作为检验学生阅读情况的一种手段,以此促使学生更好地去阅读。学生在各种各样的“平台”中既能发现自己的阅读收获,还能找到自己所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地调整自己的阅读方法和方向。
    五、丰富大阅读的评价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评价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考察其阅读的兴趣、方法与习惯以及阅读材料的选择和阅读量”。
    要达到这样的考核要求,首先要张扬学生个性,倡导多元评价。作为阅读的个体,每一个学生对阅读材料都有他理解的独特性和个性化,教师应针对这种独特性和个性化,丰富评价的手段和方法。对学生的阅读的评价,重点应该放在整体、综合的理解上,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给学生以激励。如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对学生在阅读中信息的获取、理解、鉴赏和应用上的评价应该体现由浅入深的过程,逐步提高评价的标准,而切忌进行片面性的评价,走以往的老路。
    在具体的做法上,可以重点评价学生对读物的综合理解能力,要重视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根据各个学段的目标,具体考察学生在词句里、文意把握、重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现。这样的评价注重的不仅仅是结果的评价,既要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又要重视对学生阅读过程的评价,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阅读。
    语文教学实行大阅读语文教学,能还语文教学的本来面目:生动活泼、丰富多彩,不能让学生在狭窄的圈子里窒息自己,丧失学习语文的兴趣,而要以“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形式感受到语文的无穷魅力,进而带动语文能力的提高和整个人文素养的提升。大阅读式的语文教学能让学生体验到“万类霜天竞自由”的优美境界。


阅读辅导